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今天的兩岸故事,我們試著帶您去了解,在近代台灣史中,承載了許多人成長記憶與生命經驗的“眷村”。這個在大時代中誕生的特殊詞彙,隨著歲月的打磨,已經不僅局限于地理意義上的村落概念,而是變得更加充滿人情味道,藏在人心中最柔軟的那個地方。時代變遷,眷村消逝,幸好還有這樣一些人,用影像的方式,幫助我們探尋與記憶。
1949年國民黨敗逃台灣,幾十萬軍人及眷屬,構築了早期的眷村。長期地在相對封閉的特殊空間裏,這些遠離家鄉的所謂“外省人”,産生了另外一種味道的“鄉愁”,形成了台灣特有的眷村文化。隨著台灣“都市更新計劃”的實施,使地理意義上存在的眷村拆遷殆盡,許多台灣年輕一代開始致力於眷村文化的保護。
眷村的第三代,80後女孩李剛齡就矢志把眷村研究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用她的話説,仿佛有個使命在呼喚。
即使房屋已成廢墟,只能從雜草中找尋痕跡,但紅磚瓦墻堆砌出的濃厚情誼,籬笆墻內外不分你我的天地,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很難忘記。
眷村的人們,通過人情聯絡,美食鼓舞來紓解鄉愁。正是這群人,因為命運,讓他們成了比家人還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家”的意義,對他們來説,不是一戶,而是一村。
同樣由於記錄片的原因,曾經的老兵與這個小小的80後女孩,成了忘年之交。
曾經也是眷村小孩,長大後的李俊賢同樣用影像記錄下了眷村最後的身影。在他的記憶中,鄰居會因為改建房屋發生爭吵,雖然當時的眷村並不完美,但那才是真正的家。
來自五湖四海的不同鄉音,也鬧出很多笑話。
李俊賢説,拍了這麼多老眷村,心中最大的感慨,是老人家消逝的速度,往往比建築物消失的還要快。他要用最謙卑,最溫柔的心情,坐到那些眷村長者的身旁,繼續用心傾聽屬於他們的故事。
責編:劉一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