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19日專電(記者任會斌、鄧衛華)“跳龍門”,上大學,拔出“泥腿子”成為“第一代市民”,是眾多農村孩子的美好憧憬,也是含辛茹苦的農村家長們對子女的期望。然而在高房價的背景下,不少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卻承受著巨大的買房壓力,處境非常尷尬。
“進城滿懷喜悅,買房全家返貧!”在山東省青島市一家公司供職的顧小琴嘆氣説,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及其家庭的經濟實力普遍較弱,加上就業難、生活負擔重等因素影響,高房價已成為農村籍大學畢業生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礙。
少拖累父母就是孝順
“我們著急買房,主要是房價漲個沒完,擔心以後更買不起!”談起買房的初衷,剛結婚不久的顧小琴説。
28歲的顧小琴老家在江蘇省南通市的農村,2004年從中國海洋大學畢業後,與男朋友一起留在了青島工作。去年8月,在各自父母的支持下,她與男友“集資”,在相對偏遠的四方區買了套93平方米的住房。
“之前,每月600元租了一間房住,生活倒能湊合,但一下班屋裏除了人就是墻,確實很不方便。”顧小琴説,由於離青島市主城區遠,所買的房子周邊環境不太好,但每平方米價格依舊高達5800多元。如果在主城區,每平方米售價8000元以下的房子基本沒有。
記者了解到,為了買房和裝修,小兩口花光了10多萬元積蓄,顧小琴的父母與婆婆家也分別資助了2萬元和5萬元,其餘全是銀行貸款。“我對象也是農村孩子,雙方家長為了我們過得好些,把有限的積蓄都拿出來了。眼下還貸的壓力很大,不知道何時能報答老人們!”顧小琴説。
在農村籍大學畢業生中,像顧小琴這樣的情況很普遍。
“從小學到研究生念了18年書,幾乎花光了家裏的積蓄。工作後還要讓爹娘幫著借錢買房,想想都羞愧!”提起房子,29歲的張志軍頗為感慨。
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城郊農村的張志軍,于2007年研究生畢業,目前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眼下,他和女朋友住在公司提供的一間小宿舍裏,“每月租金只需50元,主要是圖省錢”!
據張志軍介紹,他和女朋友每月的收入合計在5000元左右,但在青島市最偏遠的李滄區,房價也已漲到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為此,他計劃在李滄區買套60平方米左右的二手房。“新房哪敢想,買二手房也得貸款20萬元以上,最低得還10年,想想心都慌。”
由於剛工作,張志軍積蓄很少,要買房必須同意父母出首付款的提議。 他愧疚地説:“其實一多半錢是老人們向親戚借的,以後只能好好工作,少拖累老人一點就是多盡孝心!”
有了房住沒了“幸福指數”
啃父母、節衣縮食……高房價壓力下,部分“第一代市民”為了生活,可謂絞盡腦汁。
老家在濰坊市農村的朱建成,現年31歲,儘管他和妻子每月的收入接近5000元,卻一直堅持租房住。他説:“青島市的房價相對較高,與自己一樣新進城的農村子弟大多處在夾心層,想買房就得把青春廉價‘當’給開發商,往往是有了房子沒了‘幸福指數’,並且還會讓父母背上經濟、精神包袱。”
34歲的布合,也是內蒙古巴林右旗走出的“農村娃”,2004年研究生畢業後,他進入呼和浩特市將軍衙署博物院工作,五個月前妻子剛生了孩子。布合説,為了孩子出生後能落戶,2007年底他為了出生的孩子落戶,咬牙買了一套66平方米的二手房,但也為此花光了3萬元積蓄,欠了同學4.5萬元債,並且背了10.5萬元銀行貸款。
記者了解到,布合與妻子每月的實發工資約為3800元,扣除500元生活費、800多元育嬰費、1428元房款等花費,其他全省下來也只有1000元左右。
買房前後,布合一家的生活反差特別大。以前住宿舍,沒有房費、物業費等開支,吃穿沒啥壓力,“如今買幾斤菜都得思量。”
自從有了買房計劃,張志軍和女朋友的生活質量也明顯下降。“剛畢業時哪想過這事?一旦需要面對、解決這個問題,感覺心一下子老了不少,以前工作很輕鬆,現在更像是在支撐;以前喜歡啥就吃啥穿啥,現在只買生活必需品;以前盼著參加同學聚會等活動,現在能躲就躲;以前愛憧憬未來的生活,現在主要愁怎麼多掙點錢……”
“同學們也都變了,以前見面,聊的主要是生活、工作和憧憬發展,如今一張口就是房子、幹私活賺外快啥的,好像都突然沒了理想。”部分已工作三五年的農村籍大學畢業生説,説起來是“農轉非”了,可大多數人都在為了套房子“掙扎”。
相關新聞: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