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獲諾貝爾獎 港人引以為傲

 

CCTV.com  2009年10月07日 00: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中新社發 香港中大 攝

  中新網10月6日電 據台灣“中央社”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佈,華人科學家高錕以及兩名美國科學家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獎勵他們在光纖和半導體領域上的開創性研究。消息傳來,香港各界感到興奮,因為高錕曾在香港接受教育及擔任中文大學校長,與香港有深厚淵源。

  高錕獲獎的消息今天傍晚傳出後,行政長官曾蔭權實時表達祝賀。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當日亦向中大師生發公開信祝賀前任校長高錕教授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接受採訪時説,他個人覺得,中大師生都會對此感覺光榮。他表示,他當年剛進入中大教書時,高錕還是校長,而高錕給人的感覺是一位謙謙君子。“高錕在光纖上的成就對社會的發展貢獻巨大,獲獎是應得的。”他説。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吳景深也説:“我不是搞光纖的,但高錕的獲獎,應是全香港人的光榮。”城市大學物理系教授張乃豪表示,這是香港人的光榮。他説,連同之前的另一位美籍華人崔琦,至今已有兩位曾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5年,高錕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他並提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他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纖導引新紀元打開了大門。

  高錕于1933年在大陸上海出生,有一位弟弟,他的父親當時是國際法庭的律師,一家人住在上海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子。高錕年輕時在香港聖若瑟書院就讀中學。

  高錕早年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曾説,中學時期,他遇上幾位具有啟發性的老師,其中一位老師請學生用手推他到墻角,以切身體會推力的原理。這種教育方法令高錕對所學的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

  據説,高錕少年時文靜瘦弱,對科學特別感興趣。當時學校沒有化學科,高錕自購課外書籍學做實驗。

  1948年,高錕舉家移民香港,他進入聖若瑟書院就讀。中學畢業後,他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港大沒有電機工程系,他於是遠赴英國就讀倫敦大學理學院,開展自己的科學大道。

  在學習上,高錕曾説,“應該學習如何集中,懂一樣東西,專心認識,深入思維,不但能夠專注于一種學問,亦會拉高對其他知識的認識能力,事事都能看得深入一點。”

  高錕于1987至1996年間擔任中大校長,退休後在美國及香港兩地輪流居住。(張謙)

  相關鏈結:

責編:石光輝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