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10月1日,一個聲音宣告了一個國家的誕生,“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新國新夢,由此萌動。
60年過去,往事歷歷在目,卻又恍若隔世。
縱向看,中國已經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變為一個總體富裕文明的國家,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變為一個初步繁榮強盛的國家。
橫向看,中國已經從世界舊格局的抗爭者成為新格局的積極參與者,從國際舞臺的邊緣走到鎂光閃耀的中央。
新中國60年,上演了這個星球上波瀾壯闊的一幕。
跨 越
經濟發展,城鄉巨變,民生改善,勾勒出共和國一個甲子最耀眼的輪廓
細節,往往蘊藏著歷史最真實的力量。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克南京。歡迎大軍進城的人群中,美聯社記者西默 托平記下了他親歷的場景:“他們沿人行道整齊地坐在揹包上,步槍斜靠在肩。附近居民端來熱水熱茶,熱情地倒進他們從皮帶上解下的碗和杯子裏。”
勝利的消息傳到北平,在香山雙清別墅,毛澤東揮筆寫下那首氣勢磅薄的《七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最後兩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滄桑——在近代百年風雲中,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飽受屈辱與擄掠?對於這個古老民族來説,有什麼情感比對獨立與富強的渴望還要強烈?然而,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面對的並非全都是鮮花和笑臉,封鎖與禁運中,還伴隨著這樣的預言:“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還沒有一個政府解決得了。”
和平剛剛降臨,神州大地還是一片凋敝景象。4000萬災民等待救助,民族工業奄奄一息。1946年初,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臺30噸重的龐然大物,意味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美國已跨進信息時代的門檻,而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甚至還不能生産出一顆合格的螺絲釘。
新中國開始了艱難的跨越。
1956年7月13日,52歲的老司機馬國范又剪頭又刮臉,興奮不已。他將開動新中國第一輛國産汽車。
這一天,12輛國産“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下線。老馬師傅帶著車隊剛開出來,就被圍得水泄不通,車廂裏、腳踏板上、保險杠上都是人。很多人手裏沒有鮮花,就拿高粱、苞米往車上拋撒……
這樣的“第一”,在新中國60年的歷程中俯拾皆是。
從武漢長江大橋到三峽大壩,從大慶油田到秦山核電站,從完全國産化的成渝鐵路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從密如蛛網的高速公路到風馳電掣的“和諧號”動車組……中國人用激情和智慧,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一點點進步,一次次突破,累積成共和國驚人的跨越。
60年間,國內生産總值增加了77倍,人均增長32.4倍。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總量呈“加速度”擴張:從1萬億元到10萬億元用了15年時間,從10萬億元到20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而從20萬億元到30萬億元僅僅兩年!如今,中國人民一天創造的財富量,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
60年間,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比重由“微不足道”上升到6.4%,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改革開放30年,經濟年均增長9.8%,世界同期為3%。比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長9.2%、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長8.5%略高,而高速增長持續時間之長舉世罕見。
跨越中,一個強盛的中國出現在世界東方;跨越中,偉大的建設成就惠及億萬百姓。
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向世界宣佈: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兒女共同努力,“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是中國人亙古以來的夢想,如今變成現實。
由貧窮變成富裕,中國人的錢袋鼓起來。60年間,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近158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近108倍,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增加2.5萬倍。
由短缺變豐盈,中國人的日子甜起來。糧票、布票、油票乃至肉票、魚票、雞蛋票流行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商品流通渠道延伸到城鄉每個角落。吃飯講營養,穿著講品位,健身潮、出境遊,中國人的生活正從關注溫飽的生存型向追求質量的發展型提升。
由“東亞病夫”變成“東方巨龍”,中國人的身心強起來。60年來,中國人的人均壽命由35歲上升到73歲,青少年文盲率降低到3.5%,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1年。截至今年8月,新中國的體育健兒共奪得2310個世界冠軍。
以人為本,民生為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説:“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是我們所有跨越的落腳點。只有實現了民生的跨越,我們所有的跨越才變得更加真實、更有意義。”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