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南澳1號打撈啟動:考古意義大 官兵驅2000可疑船

 

CCTV.com  2009年09月27日 09:0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廣東啟動“南澳Ⅰ號”(原名為“南海Ⅱ號”)古沉船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工作。

考古專家對“南澳Ⅰ號”小部分已出水的瓷器進行鑒定。

  中新網9月27日電 綜合香港文匯報消息,承載著數萬件明朝萬曆年間瓷器,沉睡海底460餘年的“南海Ⅱ號”正式更名為“南澳Ⅰ號”。26日上午10時,“南澳Ⅰ號”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啟動儀式在汕頭市南澳縣舉行。不過,由於天氣原因,打撈船尚無法抵達沉船海域。考古隊長崔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因水下情況複雜,本次考古難度將超過“南海Ⅰ號”。

  據指出,預計考古發掘工作將持續到今年12月中旬,但隨冬季臨近,打撈海域的風力會逐漸加大,這會對水下考古打撈工作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年內實際留給水下考古隊員僅余約2個月的打撈時間。同時,由於沉船大部分為泥沙所覆蓋,是否能夠在年內清理完成,考古隊表示不能明確給出時間表。

  泥沙覆蓋 艙內貨物料保存良好

  水下考古專家經過勘探,“南澳Ⅰ號”沉船保存較好,船體大部被泥沙覆蓋。根據暴露出來的隔艙板和船體上部凝結物的狀態判斷,古船處於正沉狀態,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初步判斷古船長度不小于25.5米,寬度不小于7米。

  勘探測量數據顯示,該艘古沉船上貨物散佈範圍長約28米,寬約10米。古船的上層結構已不存在,但隔艙和船舷保存狀況較好,由於船體表面覆蓋有泥沙和大塊凝結物,初步判斷除船體中部的兩三個艙體外,沉船其它部分及艙內船貨保存較好。

  礁石包圍 採潛水方式打撈

  擔任本次水下挖掘任務的考古隊隊長、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崔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南澳Ⅰ號”和“南海Ⅰ號”考古發掘方式不同,“南海Ⅰ號”沉船在數十米深的淤泥層,可以通過沉箱的方式將沉船連同淤泥整體打撈上岸,其後發掘工作完全在人工可控的水晶宮內完成。而“南澳Ⅰ號”沉船處於水下約27米,且沉船附近海域多礁石,因此不能用沉箱方式將船隻整體打撈出水。只能用傳統的潛水方式,對船隻進行清理髮掘。

  專家給出一個形象的比喻,“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像在游泳池中進行,而“南澳Ⅰ號”則是在海洋中進行,難度更大。談及考古方案,崔勇介紹,考古隊將首先在船體上部及船體附近區域布設水下探方,然後按照水下考古作業流程逐層進行考古清理、測繪、攝影和文物提取工作,預計整個考古發掘工作持續到今年12月中旬。本次發掘行動,採取高壓水槍清淤、手工發掘跟進等方式逐步對沉進泥沙的船體進行人工清理,並採用便攜式和管供式兩種潛水設備。

  發掘進度 影響船出水與否

  崔勇並指出,預計年內只有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進行發掘,而且這兩個月中也並非天天都可以工作。他説,“6級海況(6級風造成的浪涌)下,水下工作可以勉強進行,但到7級海況下就必須停工。而在這個季節6級海況的天氣基上非常普遍。”對於挖掘進度,崔勇表示目前不能給出明確時間表。

  至於本次發掘打撈是否將沉船與文物一起出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卜工和崔勇均表示,這要視發掘進度,如果沉船不能出水,待文物打撈完成後,將對沉船進行回填覆蓋。

  發掘結束後,編寫和發表考古發掘報告,今後的文物保護可分多個課題分別進行研究及保護報告的編寫。

  相關鏈結: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