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唐登傑:以世博會為契機 推動滬臺合作再上新臺階

 

CCTV.com  2009年09月10日 13:4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台灣網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唐登傑祝賀上海臺胞接待服務中心成立(資料圖片)

  中國台灣網9月8日上海消息 “台北是我的家鄉,上海是我的家!”這是當下很多在滬臺胞的心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關於上海的想象在台灣就已從務虛的話題轉換成了實作的投資浪潮。“如果不想受shanghai(傷害),就請趕快去Shanghai(上海)” 是當時臺胞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如今,2010年世博會將在上海舉行,更讓上海與台灣的合作迎來了新的契機,也為今後滬臺關係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國慶六十週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國台灣網記者專訪了上海市副市長唐登傑,為兩岸網友介紹滬臺交流二十年走過的歷程,臺商在滬生活投資的真實情況以及臺胞參與世博會的最新訊息。

  記者:説到上海,台灣的朋友們都感到近十年來台灣同胞在上海投資、興業、求學、生活十分紅火,在台灣形成了一股“上海熱”,您能給我們廣大網民介紹一下形成這種氛圍的原因嗎?

  唐登傑:好的。其實這種現象的形成主要有兩層原因: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大氣候;二是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近年來,尤其是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轉折,展現出了和平發展的前景。之所以形成這樣一個可喜局面,是與中國大陸逐步走向富強分不開的。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大陸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對外投資大幅增長。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改變了中國大陸的命運,也為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兩岸關係發展由此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反對“台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上海與台灣的交流往來也日益頻繁。

  記者:上海與台灣之間的大規模交流是什麼時間開始的?您能介紹一下滬臺交流交往所走過的歷程嗎?

  唐登傑: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到台灣當局1987年11月2日開放大陸老兵回鄉探親,經歷了8年之久。有人以為兩岸交流是從這以後開始的,其實不然。在上海來説,最早與台灣開展交往的是漁民。上海的長江口外,經常有大批台灣漁輪捕魚作業,漁民們得知大陸對台灣釋放的善意後,經常進上海港避風、治病和補給、修船。有一年上海港一下子進來了兩百多艘台灣漁輪。為了接待台灣漁民,我們還專門成立了接待站。

  上海與台灣有很深的淵源關係,60年前,許多軍人、商人和要員、知名人士都是從上海去台灣的。他們對上海很有感情,回到上海,有故地重遊的感覺。另外,上海是一個國際性的工商業大都市,地理上與台灣很近,直線距離只有680公里。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滬臺兩地經貿和民間交往就十分活躍。九十年代後,上海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活躍的市場吸引了更多臺商到上海投資創業。近年來,上海的穩定、進步、發展的態勢與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其成為台灣同胞投資、經商、就學、置業最為集聚的區域。目前,長期在上海居住的台灣同胞已有30萬之眾。從上海口岸進出的臺胞人數也不斷攀升,1988年的入出境人數是6萬人次,2002年首次超過100萬人次。2008年開始,每年都超過150萬人次。

  記者:20多年來,滬臺交流交往主要呈現出哪些特點?

  唐登傑:因為上海具有海派文化、經濟中心、交通樞紐等地區特點,所以滬臺之間的交流具有開創性強、參與人多、覆蓋面廣的特點。許多交流活動在兩岸關係史上開了先河,從1988年第一艘搭載台灣鄉親赴大陸探親的“探親船”抵滬到 “汪辜會晤”在滬舉行;從臺商春節包機在滬首航,到上海與台北舉行城市論壇;以及中共上海市委與國民黨台北市黨部開展黨際交流等等。據統計,1988年至2008年,上海與台灣的交流項目累計已達18230項,內容涉及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各個領域。上海口岸臺胞入出境總數達1442萬人次之多。

  相關鏈結: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