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慶精神代代傳 ——寫在大慶油田發現五十週年到來之際(上)

 

CCTV.com  2009年09月09日 08:4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大慶油田薩爾圖採油區一瞥。

  慶 軒攝

  1959年9月26日,共和國聽到一大喜訊:位於松嫩平原上的松基3井,噴射出黑色的石油。我國發現了一個大油田——大慶油田。

  在祖國最需要的關鍵時期,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工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挖“地窩子”、建“幹打壘”,用人拉肩扛、破冰取水、人拌泥漿池的大無畏精神,一舉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至今還讓人們激動不已。

  大慶因油而興,因人而旺。彈指一揮間,大慶新老石油工人用他們感天動地的言行,書寫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大慶精神。

  50年後的今天,記者沿著象徵鐵人47年不平凡人生歷程的臺階,走進鐵人紀念館。一群頂天立地的人,一個個波瀾壯闊的場景,如詩如歌,唱響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讚歌!

  鐵人的傳人一代更比一代強

  近日,記者來到大慶油田“王進喜鑽井隊”——1205鑽井隊第十九任、現任隊長胡志強的家。1994年,從大慶石油學院鑽井工程專業畢業的胡志強分到大慶油田。2003年,他因工作紮實、表現突出,被調任1205鑽井隊黨支部書記。

  胡志強輕輕地説起老隊長王進喜和1205鑽井隊。

  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1959年,他作為石油戰線的勞動模範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當他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頂上背個大氣包,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傢伙幹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這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王進喜。

  1960年初,數萬名石油大軍從祖國四面八方挺進東北大平原。一趟列車載著30多條西北漢子向東北駛來,他們就是1205鑽井隊的。這支隊伍于1953年9月在玉門油田組建。王進喜是1205鑽井隊第三任隊長。

  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這裡的最高紀錄是多少?——後輩的隊員們始終記得王進喜到了大慶,一下火車就問的那三句話。

  王進喜為祖國的“貧油落後”著急,他説“恨不能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把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裏去”。

  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王進喜喊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響亮口號。在隨後的10個月裏,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和1202鑽井隊,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

  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於被制服。

  大會戰初期沒有汽車、吊車,老隊長就帶領全隊硬是靠人拉肩扛,把鑽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井場。打井沒有水,他們就破冰取水。一連數天,王進喜沒有回住地休息。房東趙大娘説:“大娘活了大半輩子,除了那些打鬼子、打土匪、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人以外,沒見過這麼拼命的人。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鐵人”名字從此喊響了祖國大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50年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已成為大慶石油人的內在品質和推動油田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2007年的一天,大慶油田龍南體育館坐滿了身穿紅、白、藍、黑各式服裝的石油工人。身披彩帶、胸戴紅花的新時期五大標兵走進了會場,他們是“鐵人精神的傳人”李新民、“勇攀高峰的鑽井專家”張書瑞、“開拓市場的闖將”謝宇新、“油田建設的尖兵”馮東波、“愛崗敬業的環衛女工”徐洪霞。寬闊秀美的鐵人廣場上,站立著大會戰時期五大紅旗標兵的雕像: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

  人們從大慶英雄譜上可以看到:從上世紀60年代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五面紅旗”,到70年代以“鋼鐵鑽工”吳全清為代表的21名模範標兵;從80年代以申冠為代表的十大典型,到90年代以馬軍為代表的“十佳百優”職工;從以“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為代表的“六大標兵”,到今天的“新時期五大標兵”。正是這一代又一代英雄模範,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煥發出勃勃生機。

  “五面紅旗”之一、83歲的馬德仁格外激動:“大慶不僅出油,更出人才。鐵人的傳人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啊。”

  1970年11月15日,王進喜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終年47歲。他的誓言,一直激勵著大慶石油職工奮勇拼搏,慷慨奉獻;他唱響的大慶精神,感染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們。

  相關鏈結: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