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共和國部長訪談錄:萬鋼談新中國60年科技

 

CCTV.com  2009年08月26日 11:0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專題:新中國成立60週年 共和國部長訪談錄

科技部部長 萬 鋼

  [東方時空]共和國部長訪談錄——科技部部長萬鋼

  [共同關注]中國科技:強國之基 造福民生

  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大國,科技實力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60年來,不論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還是應對各種危機,都可以看到科技支撐的影子。

  “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大國,科技實力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談起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的話語中透露著自豪、傳遞著自信,“相信再經過若干年的奮鬥,中國到2020年將建成創新型國家,跨入世界科技強國行列!”

  從“向科學進軍”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事業芝麻開花——節節高

  “1964年我12歲,在上海讀小學。10月16日那天,正在理髮的我從廣播裏聽到了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消息,興奮不已!”回首當年,萬鋼記憶猶新,“那時候自己對原子彈還不怎麼了解,只知道這個東西不得了,有了它就沒人敢欺負我們了!”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科技事業第一階段的代表性成果。”萬鋼介紹説,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就宣告成立,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這表明,黨中央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把科技作為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推進,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同志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的著名論斷,新中國迎來了第二個“科學的春天”。“在這個階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科技體制改革拉開序幕,科技工作者開始走出象牙塔,走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説到這裡,萬鋼笑了:“1981年我同濟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還曾跟著導師到無錫為一家小企業服務,當過‘星期天工程師’!”

  “1995年,江澤民同志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新中國科技事業進入了第三階段。”萬鋼説,在這一階段,科技和教育被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創新”被提上歷史日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使我國的科技能力建設進一步增強,一大批科技人才脫穎而出。

  “進入新世紀以後,科技事業進入以‘自主創新’為主旋律的新階段。”萬鋼介紹説,2006年溫家寶總理親自主持制訂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實施,確立了16個重大科技專項,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工作方針。黨的十七大更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到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危機,第一生産力的作用充分彰顯

  磁懸浮列車、載人航天飛船……萬鋼辦公室裏擺放的這些模型,讓人聯想起自主創新的纍纍碩果。

  “60年來,不論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還是應對各種危機,都可以看到科技支撐的影子,第一生産力的作用充分彰顯。”萬鋼如數家珍、信手拈來——

  先説“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在吉林農村當生産隊長的時候,畝産只有四五百斤。如今是多少?去年我到河南調研,玉米一畝地1035公斤,小麥600公斤!依靠科技進步,中國用世界上8%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5%的人口,還能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

  再説“行”。自2001年科技部啟動“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以來,用了不到20億元的投入(僅相當於豐田公司年度開發投入的1/20),10年時間走過了日美歐20年發展的過程,自主研製的新能源汽車站到與發達國家相近的起跑線上。北京奧運會期間,595輛新能源汽車成功運營,令世人刮目相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價格的下降,新能源轎車進入家庭為時不遠!

  “在應對地震等突發性事件方面,科技的力量就更加凸顯。”萬鋼舉例説,去年“512”地震期間,一張張清晰的衛星遙感圖為搶險救災提供了決策依據,無線傳感網絡在堰塞湖搶險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今年甲感暴發後,我國在不到3周的時間裏就開發出抗原檢測試劑,僅用了50多天就生産出甲感疫苗。“從檢測、確診、到防治,每個環節都能快速反應——其背後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科技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萬鋼舉了一個例子:在受金融海嘯衝擊較大的東部,高新技術産業仍以10%左右的速度逆勢增長,中西部高新技術産業的增幅更是接近20%。

  “走出金融危機,離不開科技創新。”萬鋼告訴記者,科技部門正在深入推進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等措施,為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惠民生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堅持“四大法寶”,推進創新驅動,應對未來挑戰

  這是萬鋼每天的作息時間表:早上6點半起床,跑步鍛鍊半小時後吃飯上班;晚上九十點鐘回家,游泳、看書,12點前後睡覺。在他腦海裏盤旋的,不僅是眼前的工作,更有未來的挑戰。

  “在我看來,未來最大的挑戰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萬鋼認為,金融危機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短暫的瞬間,今後全球將長期面臨資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的挑戰。“我們不僅要保證這一代人活得舒適,還要為子孫後代爭取生存空間。今後世界經濟將向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轉型,科技工作必須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打好地基、鋪好路,為迎接綠色經濟提供技術支持。”

  應對未來挑戰的舉措是什麼?萬鋼指出,就是以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為紐帶,通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對現有科技資源進行集成,面向企業和社會開放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二是通過建立産業創新聯盟,使産學研合作由單個的項目轉向整個行業,最終使大中小企業都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變投資驅動為創新驅動。”

  怎樣保障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我認為還必須緊緊依靠‘兩彈一星’傳下來的‘四大法寶’。”萬鋼逐一道來——

  體現國家戰略的重點跨越。當時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情勢下,黨中央高瞻遠矚,果斷決定研製“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體現了著眼長遠的戰略思想和重點突破的戰術路線。

  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為順利推進原子能事業,中央專門成立了由陳雲、聶榮臻、薄一波參加的“三人小組”,基本做到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錢學森、錢三強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毅然回國,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結合在一起,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全國人民的鼎力支持。“兩彈一星”的成功,也得益於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舉國體制功不可沒。

  “重點跨越、國家重視、科學家獻身、全國人民支持——這‘四大法寶’是中國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只要我們牢牢把握、始終堅持,中國的科技事業就會蒸蒸日上,為人類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編:王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