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8月20日播出):
一直以來山西就有長在煤、短在水的説法。今年以來,山西省全面推進興水治水戰略,應急水源、引黃灌溉工程等惠及千家萬戶。
農田灌溉刷IC卡、飲用水和生活用水分質分價使用,這些都是今年以來發生在山西不少農村裏的新鮮事,説起這些,村民們都知道這和省裏的應急水源建設分不開。
在山西運城臨猗縣寺後村,村民武繼拴也向記者説起了剛剛投入使用的夾馬口引黃灌溉北擴工程給村民們帶來的實惠。
山西運城臨猗縣寺後村村民武繼拴:“(用)黃河水灌,果子都長得好,基本上(每畝)能賣5000塊錢,井灌一年(每畝)也就是一千多元。”
山西地處高原臺地,許多村子都和老武的家鄉一樣,農田灌溉、人畜飲水主要靠抽取地下水,由於長期嚴重超採,一些地區地下水位10年間平均下降了300多米,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産。
從去年開始,山西省提出要用“新水源”補農業基礎設施的“短板”,在全省範圍內涵養地下水、利用地表水,引水灌溉、水保淤地壩等35項應急新水源工程相繼開工建設。
與此同時,山西省水利部門依託目前國內領先的數字水利信息系統,對地下水資源開採利用監控直接到縣。如今,用上了新水源,農民每畝地的灌溉成本普遍比過去減少了三分之二。
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