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30日電 我的“中國心”--記報國有成的黨員專家、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人民日報記者 鮑 丹 新華社記者 張嚴平 孫一曲
他靜靜仰望著窗外的藍天,氣若遊絲,已經説不出話,唯有癡迷的目光吐露出內心的深情。
這是最後的仰望嗎?
淚水溢出了他的眼角。
93歲,漫長而又短暫。為中國的戰鷹裝上一顆“中國心”,這個目標就像穿越一個世紀的火焰燃燒了他全部的生命。
回首來路,他沒有親手收穫果實,他用一輩子種下一棵參天大樹;他沒有親手捧得鮮花,他用一輩子披荊斬棘、點火拓荒;他沒有驕人的光環,他用一輩子托舉起一代後來者的臂膀。
告別人世,他留下遺囑,作為一個共産黨員,將自己積蓄的10萬元人民幣繳納最後一次黨費。一生中,他繳納特殊黨費及救災捐款共計30.4萬元,佔到他工資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他的家,清貧得如一張6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
創造偉大事業的人,該有一顆怎樣高潔的心靈?
吳大觀,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以他赤熱的“中國心”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上無限遼闊的天空……
在中國航空發動機艱難而悲壯的起飛線上,他是力挺千鈞、勇往直前的開山脊梁
上世紀50年代,瀋陽東郊一片出沒著野兔子的荒草地上,走進一支神秘的隊伍,領頭的人中有歷經戰火的少將、大校,有扛著中校軍銜的專家,身後是一百多個齊刷刷的二十歲出頭的大學生。沒有喧鬧,像地裏一夜鑽出的小苗,新中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研製機構在這片草地上誕生。社會主義“老大哥”的全線撤約,調動起的是一種臥薪嘗膽般的中國式激情,年輕的共和國決心擺脫弱者的姿態以永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擔負技術總負責的40歲的吳大觀,是這支隊伍中唯一見過噴氣發動機的人。他和他的戰友們面臨的將是一條怎樣艱難的道路?
俄羅斯航空發動機終身院士法沃爾斯基説過這樣的話:“所有飛行器上的東西,它們都是提高阻力增加重量的,惟獨發動機是提高動力的。只要發動機好,綁上一塊木板也能飛起來。”正是這個讓木板也能飛起來的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心臟”。在被譽為工業之花的航空工業領域中,猶如皇冠上那顆最璀璨的明珠。
一代發動機決定了一代飛機。世界上為數極少的能夠自主研製飛機發動機的國家,歷來嚴格限制此項技術的轉移。美國國防部十大嚴格保密行業中,航空發動機佔第二位。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