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安徽鳳臺同一灌區豐歉兩重天

 

CCTV.com  2009年05月24日 13:1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進入[新聞30分]>>

    央視網消息(新聞30分):鳳臺縣地處安徽省最大的小麥灌區——茨淮新河灌區,夏收在即,這裡的部分麥田出現了有的減産,有的豐收的現象,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鳳臺縣安綆村村民孫建種的10畝良種小麥剛剛測過産,畝産量多的只有400斤,少的連300斤都不到,比去年下降了五六成。

    安綆村的4500畝小麥,普遍出現了減産。當地農業技術人員分析,減産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去冬今春發生在我國冬小麥主産區的50年不遇特大乾旱。今年2月5號到15號,茨淮新河灌區水利部門緊急從淮河提水1億多立方米,以保障灌區小麥的抗旱用水。

    看來灌溉水源應該不是問題,那為什麼安綆村的小麥依然受旱呢?

    村民告訴記者,因為村裏拿不出錢,涵洞和土壟溝從1998年以後就沒有修整過,而提水用的水泵和變壓器也在三年前就報廢了。

    相比安綆村,同樣位於茨淮新河灌區的銀杏村就幸運多了。這個村和鄰近的3個村2007年爭取到了一個世行貸款農業開發項目,從提灌站到防滲渠,全部進行了更新改造。今年2月份全村小麥僅用一週時間就普澆一遍。

    水利專家告訴記者,小型提灌站、防滲渠等農田基礎水利設施位於灌溉渠道的末梢,被形象地稱為“最後一公里”。正是這“最後一公里”的差異,使得安徽鳳臺縣的安綆村和銀杏村同在一個灌區,卻遭遇了豐歉兩重天。

    茨淮新河灌區建於上世紀70年代。從2006年起,茨淮新河灌區被列入了國家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去年第四季度,國家為拉動內需,投入100多億元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茨淮新河灌區再次入選。

    然而記者注意到,這3000萬資金全部投在了幹渠渠首的引水和提水工程上,地方政府採取各種方式籌措的配套資金,也全部用於對靠近渠首部分的渠道進行疏通和加寬加固上,作為灌溉渠道“最後一公里”的末級渠係的投入仍然是空白。

  相關鏈結:

責編:王旭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