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在災難中堅強成長--獻給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

 

CCTV.com  2009年05月12日 16: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汶川特大地震一週年紀念

圖表:中國減災法制和體制機制建設 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 題:中國在災難中堅強成長——獻給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

  新華社記者魏武、衛敏麗

  5月12日,我國迎來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這個特別的日子,蘊藉著華夏兒女對汶川地震遇難者的深切追思,昭示著中華民族前事不忘、共禦天災的堅定決心。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範--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發生深層變革

  乾旱、洪澇、颱風、地震……除現代火山活動外,幾乎所有自然災害都在我國出現過。

  生命和家園的代價,促使人們因之而改變。

  “以前人們對災害的重視很不夠,認為災害是不能預防的。天災面前,人們無能為力,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説,這種思想的存在,妨礙了人們災害防範意識的確立。

  “這些年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國家到普通老百姓,大家對自然災害的防範普遍重視了。”盧耀如説。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副主任方志勇對這種變化的感受尤為真切。“過去人們基本上將減災與救災工作劃等號。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減災是一個包括備災、救災救濟和災後重建在內的系統工程,對自然災害的關注度也顯著提高。”他説。

  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各級黨委政府,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基層幹部,從專家學者到人民群眾,從認識到理念,從單一到綜合,從政策到總體規劃等防災減災工作變化正在發生:

  --2005年初,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更名為國家減災委員會,負責制定國家減災工作的方針、政策和規劃,協調開展重大減災活動,綜合協調重大自然災害應急及抗災救災等工作。

  --2007年8月,《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等文件明確提出了我國“十一五”期間及中長期國家綜合減災戰略目標。

  --突發事件應對法、防震減災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規,形成了全方位、多層級、寬領域的防災減災法律體系。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等,對災害應對、搶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事項做了規範;《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為汶川災區災後恢復重建提供法制保障。

  --2009年5月11日,中國政府發佈首個關於防災減災工作的白皮書《中國的減災行動》。

  ……

  更趨完備的政策和法制保障,更為有效的體制和機制,更為科學的決策體系和更為全面的教育科技體系……猶如一隻只有力的巨手,把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不斷推向更高、更深處。

  開放合作,減災外交成為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表達。

  1990年,中國第一次宣佈災區可以對外開放。中國在減災領域與聯合國有關機構建立緊密型合作夥伴關係,積極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減災合作。

  2005年9月,中國政府主辦第一屆亞洲部長級減災大會;2008年12月,舉辦加強亞洲國家應對巨災能力建設研討會。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先後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國際組織向中國提供了資金或物資援助。

  中國在防災減災工作中表現出的開放姿態和大國胸襟,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單兵作戰到多元參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實現由政府主導到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一隻手,或許透著柔弱;相挽的千萬隻手,則能撼山動岳。

  人們清楚地記得,汶川地震消息傳來,北京、上海、廣州……千里之外,千萬條“黃絲帶”走向獻血車、走向捐款箱;志願者、民間救援隊、公益組織、慈善機構……千萬顆焦灼的心,千萬雙援助的手,霎時與災區人民連成一體。

  地震發生後不久,黨中央、國務院確定“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對口援建機制,19個省市立即行動,對遭受嚴重地震災害的四川、陜西、甘肅等地實施對口支援幫助。奮戰在災區的數萬名援建者,用心血、智慧和汗水,與災區人民一起,托起恢復重建的希望。

  “政府一聲令下,全國立刻動員起來。”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對口支援機製成為提高災區恢復重建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舉國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呼吸,面帶微笑和旁邊的人握握手。”綿陽九洲體育館,作為“希望九洲”黃絲帶行動的志願者,來自南京的王宇誠耐心地引導十幾位受災兒童學習自我管理。

  數字顯示,汶川地震發生後,深入災區的國內外志願者隊伍達300萬人以上,在後方參與抗震救災的志願者人數達1000萬以上。

  2008年5月12日,北京8家民間機構聯合發起了“小行動+許多人=大不同”的救助活動。

  5月13日,成都“根與芽”、“多背一公斤”、NGOCN網站以及其他幾家民間組織決定實施聯合救災行動。地震發生後短短半個月時間,全國120多家民間組織加入這一行動。

  ……

  關於汶川抗震救災工作中各方力量的關係,有人做過生動的描述:如果政府和軍隊力量是心臟與主動脈,民間組織是血庫,協調性組織就是靜脈,志願者就是生命之血。政府資源和社會力量優勢互補、協同配合的抗災救災格局,具有突出優勢。

  專家認為,對口支援、民間組織、志願者等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相關信息的進一步公開、開放、透明,各種社會力量的充分整合,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取得重大勝利的重要保證。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