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9年5月12日,我國的第一個“防災減災日”。
災難讓人們痛定思痛,防災減災工作需要高度關注;全社會災害防範意識要增強!
廣西是我國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各種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以及重大生物災害種類繁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僅去年我區先後發生了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多年少見的強颱風災害,以及反復多變的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30多億元。
自治區黨委、政府對防災減災工作高度重視,要求全區各級、各部門統籌考慮各類自然災害和防災減災工作各個方面,充分利用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資源,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場等多種手段,建立健全綜合防災減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著力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防災備災、應急處置、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能力建設。
三大體系構築堅實保障
南丹大廠是聞名全國的有色金屬之鄉,是我國錫多金屬礦業的重要基地。作為有上千年開採歷史的有色金屬礦區,大廠地下開採坑道縱橫交錯,已形成約83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地下作業採空區,並導致地震、地壓活動日趨頻繁,對周邊群眾生産生活秩序和礦山安全生産造成了嚴重影響。
2008年4月,自治區地震局在經過一個多月的野外實地勘查、臺基測試和室內設計後,提出要在大廠礦區建立全國首個礦震監測臺。項目的建設將極大完善大廠礦區地震、地壓活動監測體系,為研究礦震與採掘活動的關係、尋找礦震發生規律和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礦山安全生産和當地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大廠礦區礦震監測臺的建設,只是我區防震減災工作的一個縮影。“十五”以來,我區一直致力於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防震減災能力不斷增強:14個地級市和52%的縣(市、區)成立了獨立的專門地震工作機構;全區測震臺達到了48個、數字強震臺19個、數字前兆地震臺8個,全區地震臺網可監測3.0級地震的區域佔全區陸地面積100%,局部地區可監測0.5級地震,地震速報的時間由原來的30分鐘縮短到10分鐘以內;頒佈施行《廣西壯族自治區防震減災條例》和相關政府規章,初步形成了全區的防震減災法律框架體系;自治區及其有關部門和14個地級市編制了地震應急預案,並通過不同規模的地震應急演練,提高了自治區地震現場工作隊伍的業務能力。近幾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各部門密切配合,成功應對了扶綏、欽州、平果、龍灘等地10余次突發顯著地震事件。
“天羅地網”防禦災害侵襲
2008年初,我區遭遇了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極端氣象災害。氣象部門及時發佈重大氣象專報,在各職能部門中最先啟動應急預案;並打破常規,加密災害天氣及非常規氣象要素的監測,加密天氣會商和預報服務的頻次;還及時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向社會公眾發佈災害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和應對措施,有1455萬人次接收到預警信息。整個天氣過程中,全區各級氣象部門積極提供決策服務材料,為各級黨政領導及相關部門部署抗寒救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面對頻繁複雜的災害性天氣,我區各級氣象部門始終按照“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這一重點,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在八桂大地逐漸建設起一個防禦氣象災害的“天羅地網”。
據了解,目前由手機氣象短信、報紙、廣播、電視、電子顯示屏及網絡等共同構建成的廣西氣象應急服務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發佈體系,使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在重大災害來臨時,該體系可為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應急責任人免費發佈氣象預警信息。同時地質氣象災害、空氣質量、酸雨預測、醫療氣象等一系列貼近日常生活的公眾氣象服務産品,大大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氣象部門防災減災的“威力”,還得益於氣象現代化建設。以地面觀測站、高空氣象站、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氣象衛星和各專業觀測站組成的廣西氣象綜合觀測體系,增強了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在南寧、柳州、桂林、百色、河池、北海、梧州等市建成了7部新一代天氣雷達;在桂林、梧州、北海、河池等4個高空氣象站建成了L波段探測系統;還建成了一批酸雨觀測站、雷電監測站、大氣成分觀測站、GPS/MET系統等專業觀測站和覆蓋全區每個鄉鎮的自動氣象站網。2008年,由氣象通信指揮車、車載移動數字化天氣雷達組成的廣西第一套氣象應急移動氣象臺又投入使用;進一步提高了氣象預報準確率,有力提升了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能力和水平。
近年來,我區各級氣象部門還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增強了農業抗自然風險能力。據統計,全區平均每年增加降水量約50多億立方米,每年增雨受益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給廣西再造40個大型水庫。
應急機制隨時迅速出擊
歷年來我區農業遭受各種自然災害面積為2250-4050萬畝,成災面積1350-2250萬公頃,成災面積佔受災面積比重達到30%-70%。同時我區又是農業生物災害多發、重發區,近年發生總體呈上升態勢,年發生2.3-2.6億畝次。若不進行防治,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0億元以上。
面對農業災害,應如何應對?
2008年,我區共啟動了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4次。預案啟動後,全區各級農業部門組織科研、教學、技術推廣等部門和不同專業的專家進行農業災情分析,提出具體的救災抗災措施;並由主管領導率隊,派出下鄉服務工作組,抽調農業專家組成不同專業的服務工作組,深入農業生産一線調查災情,檢查督促各地農業部門落實救災措施,通過推廣“三避”等先進技術,指導幫助農民開展生産自救。災後,自治區農業廳又在南寧建立早春蔬菜生産示範基地,加強農産品上市信息收集整理髮布工作;通過農業信息網和南寧、田陽等農産品批發市場加強信息傳遞,提高效率,簡化檢疫手續,促進鮮活農産品運輸。同時,組織廣西農産品市場協會經銷商分赴海南、雲南等地採購、外調鮮活農産品,彌補區內市場農産品因災供應不足,對增加春節期間我區農産品供應起到積極作用。
正因為有完善的農業突發公共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機制,所以儘管在2008年遭受了各種災害的洗禮,但廣西農業大災過後風采依然。
目前,我區先後成立了自治區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行動小組和農業重大有害生物災害、農業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並在全區建立了190個有害生物疫情監測點;重大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絡實行“天天調查、五天一報、重大病蟲突發事件實時彙報”制度,近年來我區病蟲害短期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100%的鄉鎮和重點村都能及時收到災害預警預報信息。(記者 袁 琳)
責編:雍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