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風度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華時評:推進入地工程科學防災減災

 

CCTV.com  2009年05月12日 08:5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立彬

  汶川地震是一場巨大災難,而從地震學角度認真總結、研究,也可以成為一筆寶貴財富,有助於地震科研工作者在地震預報、震害防禦、工程地震、組織管理、地震基礎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

  汶川大地震發生一週年之際,國家重點工程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項目公佈一系列重大發現,揭示出北川— 映秀斷裂帶那場慘絕人寰的地殼運動初步模型。實踐證明,推進我國“入地”工程,對科學防災減災,特別是對我國這樣地震多發國家防災減災極其重要。

  地質學家認為,歷史上預測地震的主要困難之一,是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深部探測水平落後是我國地學研究水平、資源探測技術、災害預報能力落後的重要原因。

  汶川大地震後不久,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就提出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建議,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批准實施。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地震發生後,通過科學鑽探研究地震斷裂和地震機理,是世界上最快回應大地震的科學鑽探工程。

  預測地震另一大困難,是大地震的“非頻發性”。大地震是一種稀少事件,限制了作為觀測科學的地震學的發展。正因如此,罕見大地震是地震科學突破的重大契機。中國地質調查局最新數據表明,截至5月10日,一號孔鑽進孔深741.5米,實物樣品初步揭示出北川— 映秀斷裂帶的規模,585米深處厚20米的斷層泥,是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隆升的最好記錄。

  推動地質地震科學研究,不僅要重建汶川大地震模型,而且要探索這一舉世聞名地震斷裂帶的週期規律性。數據顯示,通過鑽探,在720米深度內相關岩心發現20余條形狀不同、規模不等的古地震斷裂帶,為地震活動週期提供了科學證據。項目實施以來,通過對3000多次余震的監測以及鑽探流體監測,初步發現氦、甲烷和氡流體異常與余震有密切關係 ,為研究地震與流體異常關係提供了有效依據。

  汶川地震是一場巨大災難,而從地震學角度認真總結、研究,也可以成為一筆寶貴財富,有助於地震科研工作者在地震預報、震害防禦、工程地震、組織管理、地震基礎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

  新華社5月11日“新華時評”

責編:張托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