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9月20日,《新聞聯播》播出了中央軍委批准增加林俊德、張超為全軍挂像英模的消息。報道指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統一印製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林俊德、張超挂像英模畫像。由此,原有的8位挂像英模增至10位,新的英雄故事將繼續激勵著全軍將士在強軍道路上砥礪奮進。中國軍隊英雄烈士千千萬,為何挂像英模僅十位?看完新增的這兩位的故事你自然就懂了。
抉擇 生命不息 戰鬥不止
林俊德與張超,一個是“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一個是“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兩個從事不同領域工作的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做出了同一個選擇:堅守崗位,戰鬥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從自己國家的航母上起飛,一直是張超的夢想。2016年4月27日,張超駕駛殲15戰機進行當天最後一架次飛行訓練。在張超之前,同批次的3架飛機已經順利著陸,而儀錶顯示,他的著陸也很完美。但就在這時,飛機突發電傳故障,失去控制。
從無線電語音報警,到彈射座椅發射,只有短短的4.4秒。4.4秒對於很多人來説,只是一瞬間的事。但是對於張超這樣的艦載機飛行員來説,卻是生與死的距離。
飛參記錄顯示,這4.4秒內,張超的動作是全力推動操作桿,試圖重新控制飛機。他也因此錯過了最佳的跳傘時機,跳傘時因為彈射高度太低、角度不好,主降落傘沒能完全開打,張超受了重傷,最終因傷勢過重不幸殉職,年僅30歲。
“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來了!”林俊德生命的最後一天,他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堅持在病房爭分奪秒地工作。
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導流管、胃管、減壓管、輸液管……
面前擺著工作用的電腦,嘴裏一直念叨著“c盤……c盤處理完了……”
醫生建議他休息一會兒,他説:“坐著休息,一躺下,就起不來了……”
從林俊德住進西安唐都醫院到去世,只有8天時間。也就是從住院那天起,林俊德加速了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讀秒人生”。
入院第3天,從重症監護室一齣來,林俊德見到護士的第一句話就是要手錶,説要看時間;醒來後,林俊德拉著主治醫生的手説:“我是搞科研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他強烈要求轉回普通病房:“我的時間不多了。”
住進病房第八天。從早上7時44分到9時55分,林俊德不斷提出要下床工作,這時的他極度虛弱,努力想要自己坐起來,走到辦公桌前。直到整理完材料,才被護士攙扶著回到病床上。傍晚時分,心電圖成直線,這顆赤子之心匆匆停止了跳動,距最後一次離開辦公電腦只有5個小時。
堅守 突破壟斷 勇於挑戰
核技術與艦載機,象徵著一個國家的國防綜合實力。中國的核技術和艦載機從無到有,由弱變強離不開為國防事業奮鬥的人。
中國的核試驗事業一起步,就遭遇了世界核大國技術上的嚴密封鎖、政治上的圍追堵截。蘇聯撤走核專家並帶走了一切資料,美國媒體公開宣稱要對中國進行“核絕育手術”。
林俊德從投身核科學事業那天起,就深深地懂得肩頭山一般的責任:國防尖端技術是無法從國外引進的。要發展,靠什麼?只能是自主創新,別無他途。
一次出國經歷,讓林俊德刻骨銘心。
訪問期間,人家給看的東西,公開出版物上都能找到,而他們提出想看的東西,對方都以各種理由予以拒絕。
那天,他在國外看到了某項技術的相關資料,他將國外研製情況和國內進行了對比,判斷研製水平都差不多。同事想把資料帶回去作參考,林俊德説:“不要迷信這些東西,我們搞自己的。”
1963年,剛從哈軍工進修回來的林俊德被任命為“核試驗衝擊波機測儀器研製小組組長”。有一天,受北京一座大樓樓頂鐘聲的啟發,林俊德産生了靈感——採用鐘錶的齒輪、發條驅動作動力,設計鐘錶式壓力自計儀。在這場事關國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較量中,林俊德及其所在團隊先後攻克了一系列科研試驗難題,最終以驚人的“中國效率”成功突圍。
走進新時代,航母艦載機飛行作為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重要一步,同樣也充滿了未知和挑戰。
張超是海軍破例選拔、超常規培養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一開始,艦載戰鬥機飛行團政委劉磊見張超活潑好動,總是嘻嘻哈哈的,心裏還犯嘀咕:他會不會不夠穩重?能飛好嗎?張超似乎察覺到了領導的憂慮,在政委轉身要走的那一刻忽然説:“政委您別擔心我,我一定不掉隊!”
他是部隊的飛行尖子,此前飛過6種機型,多次執行重大演習演練任務;他具有極高的飛行天賦,改裝二代機第一個放單飛,改裝三代機比原計劃提前4個月完成,和戰友一起創造了海軍三代機改裝的多項紀錄。
大膽地飛、科學地飛、安全地飛,張超的訓練水平穩步提升,飛行技術日臻完美,所有課目全部獲優等,不僅趕上了改裝進度,還後來居上,在班裏訓練綜合成績名列前茅。他還把自己改裝的經驗體會寫成論文發表在團裏《尾鉤》艦載飛行雜誌上,為後續改裝的艦載機飛行員提供借鑒,這期雜誌也成為全團飛行員的珍藏。
從進入艦載機部隊開始,張超在緊張的飛行訓練之餘,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整理經驗、收集資料、編寫教材上,只用了20多天就整理出視頻資料200余份、心得體會2萬餘字,極大地豐富了艦載飛行的“資料庫”。這套武器使用教學法,凝聚著張超的心血,體現著他的擔當,字字千鈞,彌足珍貴,是張超為航母部隊戰鬥力作的最後貢獻。
不悔 最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國防事業
“要幹就幹最難的,要飛就飛艦載機!”把個人理想融入強軍夢、航母夢、艦載夢,張超義無反顧。
學生時代的張超,聽老師講得最多的是屈原以死報國的故事,感悟最深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蘊含的家國情懷。他的胸膛裏激蕩著一股英雄氣概,從軍報國的理想早已在心裏紮下深根。
2004年9月,張超通過層層嚴格考核選拔,成為當年全校唯一、全市為數不多的幾個考上飛行學員的學生之一。實現夢想的巨大喜悅讓他鉚足了幹勁,每天不知疲倦地學習、訓練。兩年下來,他理論功課門門優秀,訓練成績項項滿分。
隨著我國航母事業的發展,遴選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工作被提上日程。這一消息攪亂了張超平靜的心,一個嶄新的“艦載夢”在張超心底萌生了。那時,我國艦載戰鬥機事業剛起步,面臨著安全和技術的雙重風險,一旦選擇了艦載戰鬥機飛行,就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也意味著難以顧及家庭和親人。張超明白這些道理,但再危險也得有人飛,你不飛、我不飛,我國航母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形成戰鬥力?
他毅然北上,參加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考核選拔。2015年3月,張超以優異的成績被選拔進入艦載機部隊,正式投身艦載飛行事業,成為我國海軍最年輕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
有著同樣理想和雄心的林俊德,在科研崗位上一幹就是50余載。
林俊德1960年參軍入伍後,紮根邊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獻給國防事業,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曾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30多項,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
與卓越的貢獻相比,他直到去世都沒有任何“兼職”,甚至壓根兒沒有時間考慮名利。因為,他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
(文:程祥 / 資料來源:新聞聯播 解放軍報 新華社)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央視網 版權所有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8047123 京ICP證060535號 京公網安備 11000002000018號 京網文[2014]0383-083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2 新出網證(京)字09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