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唐詩穎 實習生齊琛冏)不大的客廳三面書櫥都被書籍填滿,舊沙發用一排排的書來當“靠背”,桌幾上,一幅題為《民族大家庭》的畫也是很有年頭了。
全國政協委員白庚勝坐在書堆裏,和記者聊著東巴神話中玉龍雪山的故事。
玉龍雪山(李文亮/攝)
這個從雲南麗江貧困農民家庭走出的納西族少年,如今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言談話語中依然流露著納西人的豪爽和樸實。六十多歲的老人精神極好,語速很快,説起心愛的納西文化眼睛發亮,講起曾經保護民間文化的艱難又幾度哽咽。
白庚勝大半生奔波於民族民間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他業精於勤,走過國內外多個地方田野調查;他筆耕不輟,圍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著書立作千余篇、近五十部,主編數十種、近萬冊。
貧苦少年 經歷人生“四連跳”
七歲那年父親去世,小小的白庚勝不得不扛起養家的重擔,上山砍柴,回來放牛,在家做飯,但他就是不肯放棄熱愛的讀書。“每天到山上砍松脂,曬乾後點著,借助微弱的燈光讀著借來的書,第二天還要還給人家”。
飄忽不定的火苗,被燒著的眉毛,成為他童年讀書最深刻的記憶,也就是在那時,閱覽群書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學基礎。
19歲那年白庚勝離開了家鄉雲南省麗江,踏上了近30年的求學、治學之旅。
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他先後攻讀著名語言學家和民俗學家馬學良先生的文化語言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接著取得了日本的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在日本留學期間,校方曾多次向他發出了高薪留校邀請,他坦誠回答,歸國是我不二的選擇。於是,在日本獲得雙博士學位後,于1999年毅然回國。
能歌善舞的納西族人(李文亮/攝)
“我是一個來自雲南麗江大山裏的納西族窮孩子,從小學到大學,再到讀研究生,繼而出國留學,從沒花家裏的錢,都是國家和人民供給的。我們納西族東巴文化裏有很濃的報恩思想。所以,我謝絕了高薪留校邀請,回到祖國,從事民間文化保護方面的研究。雖然當時國內月薪不多,但我心裏很踏實、很坦然。”白庚勝對記者説。
從麗江的大山到城市,從麗江到北京,從北京到日本,又從日本回到中國,白庚勝經歷了人生的“四連跳”。
保護遺産 下鄉窮盡大半生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考察雲南時強調:
總書記的話,成為了白庚勝的“行動指南”。研究民族民間文化是他的“本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産則是他最大的“使命”。全中國2800多個縣,他調研了2000多個。在擔任雲南省政府副秘書長期間,他走遍了雲南129個縣區、100多個社區村落。一到週五下班就會來到村裏,和當地人交流,進行田野調查,閱讀州志、縣誌,走訪博物館和考古點,寫了無數調查報告。
白庚勝的家鄉麗江是中國唯一擁有文化、自然、記憶三項世界遺産桂冠的城市。在古代,納西族因生活在茶馬古道與古絲綢之路的連接地帶而繁榮,如今,納西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保護。
“從來沒想過,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現在國家民委還專門成立了民族古籍辦公室,國家有專門撥款和系統規劃來做中國少數民族的古籍文化的研究和保護”。
客廳“書墻”裏100卷《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特別引人注意。靜默之間彰顯主人的學者本色。如今他還主持著國家特別委託項目:世界記憶遺産納西族象形文經典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借助科技的力量,讓昔日世界遺産再次煥發青春。
參政議政 絕對不能混飯吃
今年兩會,第一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白庚勝認認真真地準備了提案。“新時代的政協要有新的議政水平,我們政協委員也要有新作為”。
為此他奔走四方,與各方專家討論,聽取意見,提案修了又修改了又改。在對新時代民族文化工作的建言中,他實地考察了瀘枯湖摩梭文化保護情況,提出嘗試建立跨自然地理與行政區域的民族文化特區,採取特殊政策對其做統一規劃,制定統一標準,進行統一協調,確保民族文化的生存發展延續完整,以及永續利用。
最後,他還提到了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法制建設的重要性,要理順現有法律、法規、條例之間的關係,強化其實施、監督、檢查,克服主觀性、隨意性、臨時性、盲動性,所有的內容都要在社會主義法制框架內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