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堅定文化自信 譜寫文化強國新篇章

新聞頻道 來源:求是 2017年07月04日 11:2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核心要點: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

  ■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來説,至關重要。沒有共同思想基礎的維繫和支撐,黨將不黨,國將不國,民族也不會有凝聚力。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來説,確立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關係人民幸福安康。

  ■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與現實、世界與中國、理論與實踐的時代制高點,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總目標,以堅如磐石的文化自信把我們黨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境界,進一步開創了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譜寫了文化強國新篇章。

  一、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

  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來説,至關重要。沒有共同思想基礎的維繫和支撐,黨將不黨,國將不國,民族也不會有凝聚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定文化自信,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始終巍然聳立。

  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時間和空間的大視角、從世界各國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深入論述文化的重大作用、重要地位,深刻闡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相並列,從“三個自信”上升為“四個自信”,而且將文化與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相並列,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從“三位一體”提升為“四位一體”。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深刻體現了我們黨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極大深化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規律和“三大規律”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當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思想文化領域鬥爭更加錯綜複雜,意識形態領域並不平靜。特別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成功,圍繞發展模式和價值觀的較量日益凸顯,意識形態滲透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推行西化、分化戰略的主要手段。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攻擊我們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人權、貪污腐敗、社會治安等問題,起勁地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極盡造謠誣衊之能事,其目的就是要推翻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大部署。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事關意識形態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他強調,我們既要做好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為意識形態工作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又要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為經濟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為中心工作而忽視意識形態工作,也不能使意識形態工作游離于中心工作。2015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指出,黨校因黨而立,黨校姓黨是天經地義的要求。黨校的工作重心必須是抓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出積極貢獻。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2016年4月19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做強網上正面宣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等等。在這些重要論述指引下,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蓬勃開展,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説,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魂無定所、行無依歸。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來説,確立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關係人民幸福安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大力推進、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形成了一套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2013年12月,中央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工作進行總體部署。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13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專門闡釋核心價值觀。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對師生專門講了這個問題;5月28日,在上海考察工作時對領導幹部提出要求,強調要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同師生們座談時又集中講了這個問題,對少年兒童提出要求;6月9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對兩院院士提出要求;9月9日,在北京師範大學同師生代表座談時對廣大教師提出要求;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再次深入論述這個問題,對文藝界提出要求,等等。2015年,中央印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動方案》,要求在貫穿結合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2016年,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為剛性約束的法律規定。通過幾年來馳而不息的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凝聚起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盡顯其“為益之大,收功之遠”。

  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為了誰,依靠誰,是一個政黨的根本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統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改革開放已經近40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文化建設同樣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新形勢、著眼新目標,緊緊抓住文化體制改革的牛鼻子,加強頂層設計,既抓重要問題、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文化體制改革深層次拓展、大力度推進。2014年3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出臺,為文化改革發展制定了路線圖、確立了時間表、佈置了任務書。總的思路和佈局是,緊緊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核心目標,著力抓住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的關鍵環節,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對外文化傳播和對外話語體系、文化政策法規體系這五大體系。由此,文化體制改革縱深推進、精準發力。一系列指導意見陸續下發,一批重大政策措施相繼出臺,一批重點改革任務迅速落地,一批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重點改革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全面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文化産業發展的根本基礎。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面小康。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日趨多樣化,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水平不高、城鄉區域文化發展差距大等問題更加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態勢,初步建成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目前,我國已建成廣播電視現代傳輸覆蓋體系,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37%、98.88%。著力補齊短板,“十二五”末村村通工程順利收官,惠及全國1.5億農村群眾,戶戶通用戶近1億。全國共有群眾文化機構44479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34240個;有博物館4109個、公共圖書館3153個;有245條農村數字院線、約5萬餘支放映隊,實現了流動電影公共服務全覆蓋;60多萬個農家書屋覆蓋全國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累計向農民配送圖書10億冊。農村數字文化工程將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級,新聞出版“東風工程”有效提升了民族文字新聞出版生産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廣播影視“西新工程”覆蓋9個少數民族省區,等等。《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出臺,為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保障。

  大力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發展文化産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徑,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重要載體,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進一步完善兩個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我們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我們著力提高文化産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路子,積極調整優化文化産業結構,進一步推動文化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成效顯著,總量規模穩步提升,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産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優秀文化企業成為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領頭羊;我們大力促進文化領域創新創業,文化産品和服務更加豐富,文化産業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的貢獻更加突出。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佔GDP比例達4.07%,貢獻率進一步提升。2017年4月,《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印發,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重點行業和保障措施,是引領文化産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根本指南,必將開創文化産業發展新局面。

  積極引領文藝創作和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文藝工作作出重要論述。2014年10月15日,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要創作出更好更多的文藝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深刻論述文藝創作的重大意義、重要方法、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學習貫徹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文藝創作正從“高原”邁向“高峰”。2016年,全國出版圖書50萬種,期刊總印數27.4億冊,報紙總印數394.4億份,其中涌現出一大批文藝精品力作;生産電影故事片772部、動畫電影49部、紀錄電影32部、科教電影67部、特種電影24部,國産電視劇330部14768集,電視動畫片近12萬分鐘。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強調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一系列事關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長遠發展的根本問題,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推出一大批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最近,中央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作出戰略部署,為新形勢下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

  三、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産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在當代中國,無論是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贏得主動,還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都需要我們勇於創新創造,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確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本方針,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4年2月,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提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這一基本方針。2017年1月,黨中央下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本方針寫入指導思想。這既是延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的戰略舉措,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宣言;既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總開關,也是新形勢下處理“守”和“變”關係的科學指南,必將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我們的文明觀。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突出問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人與自然關係日趨緊張,等等。特別是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聯絡日益加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如何正確處理不同文明間的關係、促進文明互鑒共進,更為緊迫地擺在世界面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許多重要場合,比如在2014年訪問歐洲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都對此作出深刻論述。他強調,文明是多彩的,“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産生進步;文明是平等的,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韆鞦,也各有不足,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明是包容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這是文明發展的一條規律,等等。這些重要論述,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著對人類文明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集中表達了中國共産黨人的文明觀。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要紮根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傳承中華文明的優長,努力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著力提高對外文化開放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交流平臺和載體,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要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不斷拓展,我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絡。“歡樂春節”“中國文化年(節)”等文化品牌活動遍及全球。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增加到30個。現已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13所孔子學院和1074所孔子課堂。2016年11月,中央深改小組第29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有力推動著中華文化走出去。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到推進為民族鑄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促進文化惠民,到以改革創新激發文化市場活力;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華號”文化巨輪在新的歷史航程中乘風破浪、揚帆前行!(作者:秋石)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