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 “總書記‘來電話’啦!”“總書記跟我們視頻連線啦!”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密集調研中央電視臺等3家中央新聞單位,並與新媒體“親密接觸”,讓網民倍感驚喜、親切。
“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媒體情懷”其實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在他看來,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
那麼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平臺的新媒體,在群眾路線中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呢?習近平總書記也指明了方向。
守正,做大政方針的傳播者
“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説,“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
我國的新聞通訊事業從戰火硝煙中走來,回眸20世紀我們思緒澎湃:在黨的領導下老一輩新聞工作者以筆代槍,為中國人民的理想和救國抱負而歌、為中華民族的和平與正義事業而歌,新聞工作者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力量。
時移世易,時代在改變,但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沒有變。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能否最廣泛地凝聚社會共識關乎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成敗。
新的時代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用48字方針概括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使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
這“48字方針”為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對這48字既要內化於心,更應外化于行,努力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必須恪守誠實守信的職業底線,多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新聞報道,用記者的筆端和鏡頭激濁揚清,弘揚正能量。這既是人民群眾的殷切訴求,更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繫。
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4日,《新聞聯播》推出8集系列數據報道《點點改革年度賬》,緊扣2016年1月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提出的“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方略和措施,首次運用數據報道方式盤點全年我國根本性改革成果。系列報道遴選中央深改小組提到的改革領域,通過典型事件、場景、措施、數據、成果、意義等要素,結合文件夾式樹狀動態圖等動畫手段,形象盤點改革新成就,展示改革新面貌,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系列節目收視效果良好,單集視頻播放量最高達717萬次。
創新,做黨群交流的聯絡者
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佔比高達92.5%,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
曾幾何時政府和新媒體,前者居“廟堂”之高,後者處“江湖”之遠。而如今,一個個小小的微博、微信、微訪談平臺將兩者緊密連在一起。
新媒體時代下,必須讓移動互聯成為聯絡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全國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如今,在新媒體平臺上,政務官微用真誠的態度向網民“求粉”,探索學習如何去官氣、接地氣、凝人氣,在與網民的互動、溝通中,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截至2016年12月,新浪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到164522個,實現了級別、地區、部門的全覆蓋。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分析顯示,2016年1月至11月的600多起輿情案例中,政府回應率達到87%,有57%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響應在事發24小時之內。其中,41%的事件通過政務新媒體作出回應。打造指尖上“24小時不下班的政務大廳”,推進信息公開、網絡問政、網絡監督,正成為中國不少地區和部門政務建設的新時尚。
求真,做網絡風氣的凈化者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幹部經常上網看看,實質上是要求廣大黨員領導幹部要有這樣的為民情懷。
網絡傳播具有速度快、範圍廣的特點,第一時間被披露出來的信息可能只是整個事件的冰山一角,民眾或許會被碎片化的信息誤導。
2016年2月26日晚,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女法官馬彩雲被兩名持槍歹徒襲擊,不幸殉職。多家網站在出現相關消息後很快刪除,這一反常舉動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網民紛紛對槍殺原因展開猜測,有人認為“案情沒那麼簡單”,還有少數人甚至冷嘲熱諷稱“法官枉法活該”。
此時政法新媒體意識到,該擔當要擔當,該回應要回應,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同時還要善於撥開迷霧,明辨是非,看到事件背後的邏輯,避免陷入網上無謂的紛爭,影響政府公信力。
面對揣度之聲漸起,2月28日淩晨3時15分許,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最高人民法院”連續發佈兩條長微博《北京昌平法院馬彩雲遭槍擊殉職》《滴血的彩雲錐心的痛!法治譴責暴力!》。前文對馬彩雲遭遇槍殺一事予以確認,並飽含痛惜之情地介紹了其“9年來年均結案近400件”等事跡,後文則痛切指出“對法官的暴力傷害,最終傷害的是法治,傷害的是我們共同營造的社會安全感”,相關微博轉評量超3萬次。
一時間,網絡上紛紛為“彩雲之殤”點燃蠟燭,一些政法新媒體的官微將頭像、首頁變為灰色,正面輿情快速上升,負面輿情幾乎消退。為逝者哀悼,痛斥不法分子的暴行成為網絡輿論的主流,媒體和廣大網民開始呼籲切實保護法官的人身安全。
民心向背,關係著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為人民營造風清氣正、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網絡空間,這才是人民之福、社會之幸、國家之本。
鼓勁,做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經過22年的發展,中國網民數量全球第一。互聯網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中國,我們是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也是社會現實的鏡子。
習近平總書記説:“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理想,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價值觀,整天亂哄哄的,那就什麼事也辦不成。”對於網信事業來説,當前最突出的任務就是讓互聯網更好發揮凝心聚力作用,更好團結凝聚廣大網民的智慧和力量,畫好網上網下實現中國夢這個最大的同心圓。
毋庸諱言,不少時候網上網下的聲音不太協調,不少人在線上和線下的情緒、心理、觀點不太一致。互聯網出現之前,中國普通民眾發聲渠道有限,一旦進入“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夠到網上發聲,所以出現了網絡輿論的“山呼海嘯”。
人人都可以發聲,這是社會的進步。但也應當看到,由於部分網民的不理性和信息錯位等原因,網絡“暴力”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和疏解,無疑會給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和後果。
要解決網絡世界的亂象,就要明辨是非、統一思想、正確引導,使網民走向理性和成熟。怎樣才算理性和成熟?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規律、遵守法律,正確看待社會上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而不能情緒化、極端化。而共産黨員在網上發聲必須符合黨章黨規要求,不能把自己視為普通網民。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論斷,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依法治網、以文化人成為社會有識之士的廣泛共識。人心齊,泰山移。讓網上精神家園天朗氣清、生態良好,不僅是國家之幸,亦是人民之需。當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黨心民意同頻共振,那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步伐就會更加堅定而有力。(文/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