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湖南站採訪團成員合影
央廣網北京9月4日消息(記者 陳欣)8月30日至9月2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湖南省委網信辦、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扶貧辦共同組織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湖南站活動圓滿成功。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從這一點上來説,組織“長征路上奔小康”活動,築夢長征路,無疑也是非常必要的,八十年在人類歷史上只是短短一瞬,但對人類個體而言,卻是過去了幾代人。就拿今天的青少年來説,長征在他們一些人心中已經成了一個陌生的詞彙,非常有必要重溫這段歷史。
記者在“走轉改”湖南站旗幟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初秋,湖南懷化梁河畔的小城古樸安靜。村民們忙著自己的生計,只有頭頂上的火車鳴笛通過時偶爾打破這樣的寧靜。或許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座小城,在80年前紅軍波瀾壯闊的長征詩篇上,刻下了難以磨滅、彌足珍貴的印記。歲月變遷,80年後的今天,“通道轉兵”的故事一代代傳遞,人們循著長征留下的偉大精神,在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繼續奮力前行。
記者在通道轉兵舊址採訪
紅軍通道轉兵,給當地老百姓留下了珍貴的紅色遺産。通道以紅色旅遊景點恭城書院為核心,大力推動紅色記憶、生態文化、民俗風情三大主題旅遊線路。去年,共接待各類遊客26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3.1億元,旅遊業逐步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返鄉創業80後小夥周祖耀創辦的蜂蜜柚子茶和土家擂茶産業
31日的湘西煙雨濛濛,循著當年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出發的足跡,採訪團來到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記者感受到村民們生活的“甜蜜”。作為一個80後小夥,以前的周祖耀也像很多村裏的年輕人一樣選擇外出打工賺錢。2009年,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周祖耀決定放棄打工生活,開始返鄉創業。2011年,在各級黨政機關的幫助下,他投身水果加工,依託村裏足量的柚子資源,研發出一款蜂蜜柚子茶,取得不錯銷路後,周祖耀成立了自己的小企業周生堂綠色食品廠。
記者與十八洞村繡娘合影
從菖蒲塘村驅車2個多小時,採訪團到達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以前這裡很窮的,我有三個女兒,全家就靠老公一人在外打工賺錢,小孩差點連書都上不起。”回憶起曾經“窮苦的日子”,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的農婦石領鳳不禁眼泛淚光,聲音哽咽。實施精準扶貧後,村裏的農婦們也搖身一變,成為巧手“繡娘”,一針一線地繡出了自己的脫貧致富路,繡出了十八洞村的嶄新面貌。
據村支書介紹,十八洞村這幾年開始做生態旅遊,除了乾淨的住宿環境和可口的農家飯菜,他們認為最不能缺的便是WIFI。現在的十八洞村,實現了WIFI信號全覆蓋,“家家都用WIFI。以前全村就一個小賣部有公用電話,誰家打電話都得去那。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都連著WIFI,太好了,特別方便!”留守婦女吳阿姨動情地講述著村裏這幾年令她難以置信的變化。雖然是一位留守婦女,她的臉上少了孤單與無助,閃爍著幸福、溫暖的光彩。
記者在賀龍故居了解當地精準扶貧情況
9月1日,位於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桑植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的起點。這個老少邊窮的山區,也是張家界市扶貧攻堅主戰場。在“賀龍故里”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因美麗鄉村建設、紅色旅遊帶動,農民增收渠道大大拓寬。不僅如此,通過“分貸統還”金融扶貧、新型農業産業經營、陽光助學、創業扶持等多種“結對幫扶”模式,洪家關鄉有望今年脫貧2497人。
美國記者泰勒與中國記者一道重走長征路
歷史的縱深給記者們極大的震撼,這給美國記者泰勒的衝擊尤其明顯。“當我來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知道要期待什麼,我從沒有來過中國這些貧困的地方。”正如泰勒在他的稿子裏面寫到,不了解長征的他,第一次來到中國貧困區。
76歲的的苗族老人龍德成家裏開起了農家樂和網店,從此過上了好日子。老人開心的和記者握手。
在十八洞村,龍德成老太太拉著泰勒的手,跟他講脫貧故事,泰勒覺得特別感動。“龍奶奶住在這樣封閉的大山裏,本身就是很艱難的人生,在這種條件下還很樂觀,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Tyler覺得自己對長征精神有了新的理解,長征精神就是中國人堅韌不拔的精神。
來張家界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
9月2日,採訪團來到張家界武陵源。武陵源不僅是自然瑰寶,還是一塊紅色旅遊勝地,賀龍公園、金鞭溪便是其中代表性景點。提到湖南旅遊,張家界的名牌幾乎無人不曉。殊不知,這些驚艷世人的“奇山異水”也一度被人稱為是武陵山區的“窮山惡水”。張家界下轄多個平級的縣、區,“2015年前,全區共有1787戶、5792位脫貧對象”,張家界武陵源區農辦負責人毛成周向記者介紹到,近年來,武陵源區採取了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定制計劃精準對接、健全駐村幫扶追責機制等措施,展開扶貧攻堅。2015年已幫助2000多人實現了脫貧。
“狐仙”賈婷婷與記者合影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當地的居民也有了更多增收的方式。2009年10月,一場據湖南當地民間故事“劉海砍樵”改編、被命名為《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的大型山水實景魔幻音樂劇在天門山腳下首演,據了解,該演出投資1.2億,通過大量機械、魔術等特效講述一段感天動地的人狐之戀。其中的“狐仙”賈婷婷來自四川,主演狐仙一角已經有兩三年,作為舞蹈課老師,她時常和自己帶的好幾個當地職業學院的班級學生一起同臺演出。除了專業舞蹈演員和當地學生,雙俠村也有近20位村民參與其中。這些村民用自己夜晚的空余時間參與表演,自己的戲份演完就可以退場,每個月都可以獲得千余元的固定收入。
雨中採訪,記者們為了保護器材,紛紛“武器裝備”穿上防護衣。
4天,2000公里。一段紅色之旅,學習之旅。深夜中開會、飯點時採訪、山雨中前行、山路上顛簸、通宵夜寫稿,我們這些年輕的新媒體記者可謂是“長征新一代”。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體現,也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走向強大的精神動力。因此,80、90後記者們重走長征路,不僅是尋訪不忘初心的根源,還會為我們在精準扶貧和全面實現小康的偉大戰役中提供繼續前進的不竭動力。因此,我們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堅持下去,持之以恒,我們要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長征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