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從杭州再出發 寫在習近平主席主持G20杭州峰會之際

新聞頻道 來源:人民日報 2016年09月02日 05:3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歷史的腳步走到了2016年9月。

  杭州,山水形勝的人間天堂,人文熾盛的江南古城,這幾日敞開胸懷迎來四方賓客。伴隨著一架架飛機降落,來自世界各方的政要在這裡匯聚。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即將拉開帷幕。佔全球2/3人口、近90%國內生産總值的二十國集團,一舉一動牽動全球經濟態勢,影響世界格局走向。

  這是中國首次擔任G20主席國,也是習近平主席首次主持G20峰會。對中國的矚目始於兩年前,兩年來世界的期望值隨著中國的作為不斷提升。

  2014年11月,布裏斯班峰會鄭重宣佈,第十一次G20峰會落戶中國。儘管角逐激烈,但澳大利亞一份報紙披露內幕:“中國的當選毫無懸念”。

  2015年11月,安塔利亞峰會,世界認真傾聽習近平主席闡述杭州峰會思路:“共同把二十國集團維護好、建設好、發展好”“相信2016年峰會將給大家呈現一種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

  誕生於國際金融危機緊要關頭的G20峰會機制,今天走到第九個年頭。一路風雨兼程,發展的大環境大氣候變了,新的挑戰接踵而至。世界經濟復蘇依然高度脆弱、增長動力不足,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

  當中國遇見G20,將怎樣推動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變革?當G20遇見中國,會如何活血化瘀讓世界經濟之水活起來?

  全球經濟治理大棋盤下的中國理念、中國行動、中國信心,讓世界矚目。“金磚五國”之一、G20“三駕馬車”之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的穩定器……中國經濟轉型的出色成績單,更讓世界渴望用中國鑰匙,打開世界經濟前行的新路。

  G20的“杭州時間”即將開啟,世界經濟將從這裡再出發。未來可以期待,未來值得期待。

  中國理念,以智慧和擔當引領發展

  “杭州峰會是真正的國際合作重生的契機。”被譽為“G20之父”的加拿大前總理保羅·馬丁曾經給出這一判斷。

  類似的聲音在國際輿論場日漸增多。幾個月前,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專門就中國主辦G20峰會舉行研討會,並取得共識:杭州峰會是由“正確的國家”在“正確的時間”主辦的一次峰會。

  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上去看,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對杭州峰會的觀感緣由。

  梳理習近平主席歷次G20峰會發言,創新、開放、包容等關鍵詞,共同勾勒了中國倡議的主線條。“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必須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歷史轉捩點上,習近平主席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讓二十國集團“走得更穩、更好、更遠”,進而使各國人民“對世界經濟更有信心、對未來生活更有信心”。

  過去3年來,中國倡議一脈相承,中國聲音愈加響亮,中國領導人在G20平臺上就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加強全球經濟治理所展現的智慧和擔當,無疑提供了最有解釋力的視角。

  以治本求長遠,中國主張構建創新型世界經濟。

  看世界經濟走勢圖,儘管短期形勢波動不止,但習近平主席始終堅持以長遠眼光看問題,強調金融危機後各國推出的週期性政策多是治標不治本,唯有充分發揮創新激勵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才能真正讓世界經濟恢復動能。

  這些G20峰會上的論斷至今讀來,依然閃爍著智慧之光——

  聖彼得堡峰會,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發展創新,是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要求”的論斷;布裏斯班峰會,他強調要“讓創造財富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市場力量充分釋放”,為創新發展方式明確政策路徑;安塔利亞峰會,他從更宏大的歷史視野揭示創新是歷次重大危機後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

  及至今天,杭州峰會正式把“創新”引入主題,進一步提升“創新”在G20平臺上的權重,恰是過往理念的繼承與發展,期望為世界經濟增長引入更多源頭活水。

  以合作增活力,中國主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歷經時間大潮淘洗,習近平主席3年前在聖彼得堡康斯坦丁宮的一席警醒之語,更顯遠見——“打開窗子,才能實現空氣對流,新鮮空氣才能進來。搞保護主義和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損人不利己。”

  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見禍于未萌。這兩年,在世界經濟復蘇持續乏力的背景下,部分經濟體保護主義抬頭趨勢逐步加劇,一些國家築堤攔壩,給世界經濟河流“添堵”,甚至導致國家間政治摩擦,讓全球經濟航船行駛在顛簸的海洋。

  三度與會,習近平主席三次強調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世界貿易擴大了,各國都受益。世界市場縮小了,對各國都沒有好處。”“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人們有理由期待,杭州峰會中國將繼續花大力氣打破各色貿易投資壁壘,力求為世界經濟疏浚祛瘀。

  以普惠增動力,中國主張構建包容型世界經濟。

  中國廣袤大地上,“獲得感”一詞深入人心。背後蘊含的共享精神,可以推及全球經濟治理領域,中國將更多目光投到發展中國家,投向所有人群,希望世界經濟增長紅利為各國人民所共享。

  聖彼得堡峰會,習近平主席提出“利益融合,是世界經濟平衡增長的需要”,強調建設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場;

  安塔利亞峰會,習近平主席倡議G20在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方面先行一步;

  今天的杭州峰會,中國邀請了有史以來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與會。這是正確義利觀在G20的生動映照,也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著眼長遠的責任擔當。

  敏銳的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聲音在G20舞臺上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呼應和讚譽。以一年前安塔利亞峰會為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議,得到與會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積極響應,並寫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安塔利亞峰會公報》。峰會公報留下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呼籲加強經濟復蘇和提升潛力、合作實施穩健宏觀經濟政策、確保包容性增長等段落,充分吸收和反映了中方的觀點和立場。

  仿佛一片樹林和它所生長的浩瀚森林,中國的全球經濟治理理念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組成之一,共同植根于“共同體意識”的深厚土壤之中。

  “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兼顧別國發展”“二十國集團成員要樹立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做好朋友、好夥伴,積極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努力形成各國增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贏格局”……

  每一次出席G20峰會,習近平主席都會倡導當前國際格局下迫切需要的夥伴精神,一再傳遞同各方攜手並進的合作意願。中國在G20機制內部的“協調者”角色也由此日漸受到各方重視。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文章在點評杭州峰會時指出,中國擔任G20主席國為處理全球治理和大國關係問題搭建了橋梁。

  經濟發展之橋,國際合作之橋,未來共贏之橋……搭建橋梁,也許是今天中國一個新的世界角色。

  習近平主席曾經説,中國應該對人類社會有更大的貢獻、更大的擔當。中國夢不僅為著中國人民,而且為著全人類的進步。

  這份情懷和擔當,每每流露于字裏行間,也時時體現在步履堅實的中國行動中。

  中國行動,以開放和包容帶來改變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氣憑藉自己的才能去實現自己夢想的人手中。”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多次引用過這兩句名言,其用意有相通之處——唯有行動,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過去3年多時間裏,著眼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加強全球經濟治理,中國是順勢而為的理念引領者,更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行動者。一系列中國方案、一大批公共産品,有力詮釋了中國以自身發展推動世界發展的價值取向,一再以生動實踐佐證著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判斷——“中國崛起以一種特殊方式改變了世界”。

  行穩致遠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找到鑰匙。

  亞太自貿區,是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國方案聚合共識的典型案例。成立之初,亞太經合組織就定下了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方向。自貿區的號角吹響多時,卻始終步履維艱。習近平主席主持的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上,亞太自貿區終於邁出歷史性一步。

  亞投行的發展歷程,幾乎是世界對中國方案態度變遷的一個縮影。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發出籌建倡議,時隔一年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簽約。這期間,對中國這一改寫世界金融歷史的方案,質疑擔心者有之,觀望徘徊者有之,打壓抵觸者亦有之。

  但中國方案卻以合理的安排、共同的利益與無可置疑的建設性,得到越來越多認同。2015年春天,意向創始成員國申請截止日期一天天走近,新加入者的消息不斷傳出。4月15日,數字最終定格在57。兩天前,加拿大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到今年年底,亞投行成員國的數量有望超過90個。

  這是中國方案豐收的三年。中國倡導創立的亞投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創了發展中國家組建多邊金融機構的先河;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提升了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國際地位;中國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股東,被稱為中歐蜜月的延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改革邁過重要一關,中國成為第三大成員國……探索世界經濟治理新格局的“中國方案”,為經濟低迷、發展乏力的世界,開出了走出“亞健康”“灰暗期”的藥方。

  商量著辦的中國方式,為世界提供方法。

  兩年前,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將要誕生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正在拉美大陸訪問的習近平主席,圍繞自己親自協調推動創立的這一新生事物,在訪問的最後一站,有的放矢回應了國際社會的關切。他説: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成立,“是對既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和完善,可以促進國際金融體系更加深刻的反思、更加主動的改革”。

  一年前,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強調:“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中國沒有這種想法,也不會這樣做。”

  “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商量著辦”……“商量著辦”的中國方式,深深鐫刻在中國與世界頻繁互動的軌道上,也鮮明地映照在杭州峰會的承辦進程中。

  安塔利亞峰會,習近平主席強調,二十國集團是每個成員的二十國集團。中方將始終保持開放、透明、包容姿態,同各成員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把二十國集團維護好、建設好、發展好。

  這是中國的承諾,也是中國的行動。自去年12月1日中國接棒G20主席國起,G20活動貫穿全年,杭州峰會集其大成。一組數據顯示,全年累計將在中國20個城市舉辦66場會議,參會人數多達數萬人次。集納各方意見,傾聽不同聲音,杭州峰會尚未召開,國際社會已有斷言:這將是一次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盛會。

  言出必行的中國態度,讓世界看到效果。

  “落實”二字,大概是習近平主席在出訪途中提及最多的詞彙之一。“言必信、行必果”“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一個實際行動抵得上一打綱領”……

  去年到訪非洲,習近平主席出席並主持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與會間隙,他談到對非承諾的落實效果時説:“從歷屆中非合作論壇情況看,凡是中國作出的承諾都兌現了。”這樣一份底氣,在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過程中屢見不鮮。

  中國的行動力令世界驚嘆,以至於當去年安塔利亞會場上,習近平主席談到中國任重道遠的脫貧目標時,國際社會不僅鮮有疑問句,反而處處是認為中國會如期實現的感嘆句。

  那次會上,習近平主席呼籲,要把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納入各自國家發展戰略。中國將發展議程納入“十三五”規劃,致力於未來5年使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國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向世界傳導著正能量。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如此評價: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並“努力指引方向”“在國際社會建立起一個嶄新、強大、和平的力量”。他提出,“評判每一代人時,要看他們是否正視了人類社會最宏大和最重要的問題”。

  正視問題並矢志不移地推進問題解決,或許是評判當代中國最準確的語句。

  中國信心,以合作和共贏照亮未來

  有兩個問題,被世界圍繞中國發展討論時較多提到,習近平主席多次在出訪途中給出答案。

  一個問題關於中國經濟。當中國經濟轟鳴的列車放慢車速時,“中國經濟崩潰論”等論調喧囂一時。“中國經濟還能保持穩定高速增長嗎?”“中國會拖累世界經濟嗎?”

  習近平主席的回答蘊含著辯證法:“中國經濟預計實現7%左右增長,其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國內生産總值”,“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發展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所以我們有決心也有條件保持中高速增長”……為了中國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這些過去看來冷僻的組合詞彙,頻頻見諸西方媒體。猶記習近平主席首次登上G20舞臺,聖彼得堡峰會正逢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宣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決心。隨後,15個領域330多項改革舉措出爐,中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直面難啃的硬骨頭。

  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穩定器。201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在主要經濟體中首屈一指。中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2014年至2015年從12.9%上升到15.5%。中國發展的耀眼數字,讓爬坡過坎的世界經濟於一片灰暗中看到亮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中國自身發展實踐與世界發展趨勢是一致的。告別過去高能耗的粗放式發展,中國主動、積極、有序地調整。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世界走出經濟泥潭提供中國範例,給正處於轉型期的世界經濟一份堅定信心。

  一個問題關於中國道路。當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的低迷狀態中逆勢上揚時,一些人用疑懼的目光打量這個朝氣蓬勃的後來者,“中國經濟威脅論”不絕於耳。“中國如何發展?中國發展起來後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2014年堪培拉,在澳大利亞訪問期間發表演講時,習近平主席的闡述生動而深刻:“國際社會眾説紛紜,有的對中國充分肯定,有的對中國充滿信心,有的對中國憂心忡忡,有的則總是看不慣中國。”“我想,這也正常,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是人群中的大塊頭,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塊頭要怎麼走、怎麼動,會不會撞到自己,會不會堵了自己的路,會不會佔了自己的地盤。”

  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積貧積弱、風雨飄搖,比誰都更懂得發展的重要、穩定的可貴。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國基於歷史和現實作出的戰略選擇,一以貫之、堅定不移。

  “搭便車”一詞,在中國許多周邊國家耳熟能詳。“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習近平主席在周邊國家訪問時的這份承諾,正一步步走進工地、廠房、碼頭,變成現實。

  “一帶一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合作共贏之路,也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完善全球治理的一份時代注腳。“‘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今天,當巴基斯坦人民把吉拉姆河湍急水流變為清潔電力時,當比利時安特衛普港在國際貿易整體低迷之際仍物流如織時,當塔吉克斯坦杜尚別熱電廠讓民眾對溫暖的祈盼夢想成真時……古老絲路秉承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正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被激活,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漸次展開。

  中國經濟好,世界經濟才會更好——瀰漫著“發展焦慮”的世界,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這個結論,也把更多的期待寄望于中國。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全球經濟一下子遇到這麼多困難,因此我對G20杭州峰會高度期待。”國際商會主席哈羅德·麥格勞三世的話,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心聲。一個經濟運行更穩定、增長質量更高、增長前景更可持續的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是長期利好的。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各國創造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正面外溢效應。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是中國站在自身發展和世界發展交匯點上做出的戰略抉擇。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亞當斯説:“當我們與同時代的其他人分享夢想的時候,我們的夢想就會更有力量。”走出一條與世界各國攜手前進的大道,恰是中國夢的世界意義之所在。

  西子湖畔,波光燈影交相輝映;大運河邊,萬家燈火蔚為壯觀;錢江新城,林立高樓閃耀天際……金秋九月,璀璨燈光點亮杭州夜色。

  在杭州峰會大幕將啟之時,在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之際,讓我們再次重溫習近平主席在G20峰會上的一段話:“只要我們攜手努力,建設更緊密夥伴關係,二十國集團就會走得更穩、更好、更遠,各國人民就會對世界經濟更有信心、對未來生活更有信心。”

  從杭州再出發,人們期待責任與使命碰撞出絢麗的火花,點亮世界經濟,點亮我們共同的未來。

編輯:趙晉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