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訊(記者 郭城)85歲的樊增峰已有近70年的黨齡了。
1947年入黨時,樊增峰年僅16歲。“當時算是破格了。”他對央視網記者説。
已經從航天科工三院239廠離退休多年的樊增峰回憶,那個年代入黨年齡不是根本問題,主要憑“戰績”,不少人都是“火線入黨”。
入黨前,樊增峰先後4次負傷,頭部、手指、腰腹都留下了戰爭的印記。時至今日,在樊增峰老人的胯骨上,還殘留著1顆子彈。一次次火線中的槍林彈雨讓當年16歲的他有了破格入黨的“資本”。
勇敢戰士
樊增峰對央視網記者説,在1945年以前,黨組織都是不公開的,所以開會都要秘密進行。
還是十幾歲孩子的他,開始以為當兵入伍就是黨員了,一次因為黨組織開會沒有叫他,他就跑去問指導員:“為什麼開會不叫我?我也是黨員吧?”指導員就説:“你怎麼是黨員呢,你還沒經過黨組織考驗和鍛鍊呢,不夠資格當黨員。”
他立馬接著問:“那我要怎麼做才能當黨員呢?”“要打仗勇敢,為群眾做好事。”指導員説道。
為了指導員的這句話,一心想要入黨的樊增峰,真是拼了命。他記得自己第一次負傷時,年僅14歲。
那是在攻打山東寧陽縣城的戰役中,在爬梯登城墻時,突然被彈皮擊中了頭部,“當時就覺得被誰打了一下,用手一摸頭摸著個凸出來的東西,沒多想,就把子彈從肉皮裏拔了出來。這一拔可壞了,鮮血呼呼地順著脖子肩膀就流下來了,隨後就覺得暈乎乎的,從高處直接摔到地上了。”樊增峰回憶道,在16歲入黨前,他經歷過10余次與鬼子面對面的交戰,從來沒怕過。
愛民模範
“前線打仗的時候,凡是難幹的我都爭著去做,爭著上戰場,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害怕,一門心思就是要打鬼子。”樊增峰説。
1946年初,他由當初團裏的通訊員轉為了號兵。軍號是軍人的語言,以此傳達衝鋒指令,鼓舞士兵士氣,然而這也意味著會暴露了自身的位置,時常都是需要冒著生命危險為戰友吹響前進的號角,所以號兵往往傷亡慘重。
那個時候“團裏30多個號兵,只有2個是黨員。”樊增峰説,知道團裏要在“基礎群眾”裏多發展一些黨員以後,他決心進入黨員隊伍。指導員跟他們這些積極分子説:“咱們光打仗勇敢不行,還要擁政愛民,給老百姓做好事,比如挑水、割麥子。”聽到這裡,樊增峰高興了,“我是雇農出身,挑水對我來説小事一樁。”這就是當時流行的“滿缸運動”。一早起來他就挑了20多擔水,膀子都壓腫了,脖子都不打彎。
他的積極表現也受到了指導員的表揚,拿樊增峰當成了“樣板”對所有積極分子説:“怎麼叫做好事?滿缸運動就是做好事。小樊,你站起來,把衣服扒開,你們看看他的膀子,一早晨挑了25擔水,連飯都吃不下去了,這就是做好事。”由此,樊增峰也獲得了“愛民模範”的稱號。
火線入黨
也正是這樣,在歷經戰場上衝鋒陷陣和擁政愛民的種種表現,樊增峰終於獲得了黨組織的認可,並於1947年4月正式發展入黨,“作戰參謀王金其和偵查張參謀作為我的入黨介紹人。”樊增峰回憶,當時黨組織找他談話時,問了他好多遍是否願意入黨,一句“我太願意了”就是他的答案。
據樊老回憶,4月20日填完表,4月28日黨組織批准入黨,5月中旬就進行了入黨宣誓。那一天,戰爭的傷痛都難以讓他流淚的樊增峰,淚水竟然一時無法自已……
入黨後,樊增峰更是沒有忘了身為中國共産黨員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繼續奮戰在一線,天天行軍、天天打仗,“輕傷不下火線”,直到1947年在魯西南戰役中的羊山集戰役中,身在劉鄧大軍一縱隊的樊增峰第5次負傷,子彈穿過他的腰腹部,留在了裏面,至今還未取出。正是因為這次負傷,他不能返回戰場。
談起過去的事情,樊增峰無怨無悔,在他的心裏,黨員&&不是一句空話。“人只要有了信仰,就會無私,更無畏。”樊增峰説。(航天科工三院239廠李春燕對本文做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