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北京6月23日電 (萬鵬)縱觀人類文明進程,古絲綢之路以其連接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著稱於世。千百年來,不同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相互激蕩,積澱下潤物無聲的精神通融。“堅持講信修睦、堅持合作共贏、堅持守望相助、堅持心心相印、堅持開放包容。”“我們要攜手同心、精誠合作,弘揚絲路精神。”從“一帶一路”倡議的首次提出,習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場合暢談弘揚絲路精神,展現中國的“絲路情懷”。
昨日,習主席在塔什幹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題為《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再次強調“絲路精神”,攜手打造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絲綢之路,並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四點主張。有媒體和學者分析認為,習主席此次歐亞之行關於“絲路精神”和“一帶一路”的重要論述,為各國弘揚絲路精神提供了行動指針。“一帶一路”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有機結合,有利於在互利互惠中實現沿途國家共同發展,體現了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絲路情懷。
展現“絲路情懷”:
以“一帶一路”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
自從2013年9月,習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以及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倡議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來,他在多次外交活動的演講及署名文章中,借用古人的智慧,運用柔性的語言,表達出了對傳承絲綢之路精神,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人文情懷。可以説,“一帶一路”建設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21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總理米爾濟約耶夫陪同下,來到被稱為“絲綢之路活化石”的歷史文化名城布哈拉古城參觀。參觀過程中,他指出,“今天的參觀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了中烏兩國深厚的歷史淵源,有利於我們傳承絲綢之路精神,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昨日的演講中,習主席歷數了塔什幹、布哈拉、撒馬爾罕這些古老城市,形容他們“就像散佈在絲綢之路上的明珠,串接起東西方友好往來、互學互鑒的歷史記憶”,借用“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一名句,形容“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並以“知者善謀,不如當時“指出中方願同各方一道把握歷史機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更高水平、更廣空間邁進。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帶一路”倡議事實上已經超越了這一理念,強調的是人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超越“自我中心”主義的哲學觀念。從“一帶一路”倡議所堅持的原則來看,中國絕不是將自身戰略強加於別國,而是強調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探索合作的最優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説,“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對這一哲學思想改良的最好呼應。有媒體分析,古老的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已經在文明交流互鑒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而今,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有機結合,有利於在互利互惠中實現沿途國家共同發展。
弘揚“絲路精神”:
為世界提供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方案
2014年6月,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主席曾回顧了絲綢之路所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並指出,“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將帶動各國經濟更加緊密結合起來。在波蘭華沙《攜手同心 共創未來》的重要講話中,習主席再次強調了“互利共贏”這一理念,指出“一帶一路”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傳承千年不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信念,綿延萬里不絕。
“2000多年來,絲綢之路記載了中烏兩國人民和睦相處的點點滴滴,成為中烏世代友好的歷史見證。”在昨日的講話中,習主席圍繞“絲綢之路”的發展,提出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著力深化醫療衛生合作,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著力深化人才培養合作,攜手打造“智力絲綢之路”;推動構建具有亞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攜手打造“和平絲綢之路”。習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根據古絲綢之路留下的寶貴啟示,著眼于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夢想,為世界提供的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
“始於2000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依靠駱駝和馬匹作為交通工具,開闢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便利通道,也培育了連綿不斷的歐亞經濟合作帶。”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高志剛認為,應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創造互聯互通的基礎,同時加快建設邊境自由貿易區,努力建設雙邊自貿區,推動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為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主體國家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政治安全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的未來願景奠定堅實的基礎。北京交通大學中國企業兼併重組研究中心教授張秋生認為,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部分,中亞國家在發展東西方貿易、促進東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主張契合了中亞國家的發展訴求,將帶來“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和經濟往來新的繁榮期。
提出絲路主張:
做好共建“一帶一路”這篇大文章
共商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區域經濟繁榮,維護世界和平穩定,順大勢、應民心。踏上東歐中亞之旅,習近平主席的行程牽引著人們關注“一帶一路”的視線,投向生機勃勃共同發展的宏大畫卷。早在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倡議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新一屆領導人創新周邊合作的最大亮點,其著眼點並不僅僅是中亞,而是更大的棋局。
21日,在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和“扎洪”通訊社網站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中,習主席借由中國西漢張騫、大唐玄奘、明代陳誠以及烏茲別克斯坦歷史文化名人納沃伊、兀魯伯、花拉子米等,梳理了古老的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強調要做好共建“一帶一路”這篇大文章。“絲綢之路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偉大財富。”昨日,習主席在《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中,又一次強調弘揚絲綢之路精神,並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四點主張,即構建“一帶一路”互利合作網絡;共創“一帶一路”新型合作模式;打造“一帶一路”多元合作平臺;推進“一帶一路”重點領域項目。
“中國與塞、波就‘一帶一路’開展的合作正在全面提速。習主席此次訪問,為雙方合作向縱深發展又加了把勁,同時,也將為中國與歐洲其他國家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産生示範效應。”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認為,中東歐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要地區,而高層訪問為雙方合作注入新動力。此外,有媒體分析,此次習主席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是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第四次踏上中亞的土地。3年多來,中國與中亞各國在互利、合作、共贏等原則基礎上,穩步紮實推進務實合作,樹立了友好互助、互利共贏的新型國家關係典範。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何茂春認為,我國提出這一構想,既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也體現了大國外交的自信。這種自信,源於對國際局勢的判斷,源於對自身實力與戰略目標的認知,也源於駕馭各種複雜局面的勇氣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