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網6月22日訊 6月17-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對塞爾維亞和波蘭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繼3月訪問捷克後,習主席今年第二次訪問中東歐國家,也是中國國家元首分別時隔32年和12年再次訪問塞、波兩國,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機制和“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地區國家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中國在歐洲的次區域外交佈局也逐步坐實,成果逐步顯現,而高訪則不斷將友好合作關係提上新的高度。
習主席此訪的成功首先是提升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政治互信和合作意願。
塞爾維亞和波蘭分別是中東歐未入盟國家和入盟國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對於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兩國與中國關係加強將給地區國家帶來良好的示範效應。
塞總統尼克利奇高度稱讚中塞關係“堅如長城”,對習主席訪問期待已久,開啟了雙邊關係的新篇章。中塞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互相支持對方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合法訴求。
在波蘭,中波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將中波關係提升為中波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互相視對方為中東歐和亞洲最重要的夥伴,在國際和地區事務、多邊合作機制上加大配合力度。正如波蘭外長瓦什奇科夫斯基所説,習主席來訪既是波中友好關係的體現,也是對波蘭在歐洲和“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地位的認可,將大力提升兩國政治、經濟合作水平,譜寫中波友好合作新篇章。
除了友好互信的增強,習主席此訪還為三國帶去了合作對接的機遇。
目前,中塞波三國均處在抓經濟、謀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鍵階段,均面臨著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相對低迷帶來的挑戰,“東望”與“西向”在古老的歐亞大陸相處碰撞出和諧共贏的火花。
波蘭總統杜達在與習主席一同出席華沙舉辦的絲路論壇時表示,正如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波蘭人民也有謀發展、奔小康的“波蘭夢”,共同的目標成為兩國攜手合作的基礎,絲綢之路和波蘭的琥珀之路應相互連通。瓦什奇科夫斯基外長則談到“十三五”規劃和波蘭今年年初提出的“負責任的發展計劃”都是富有雄心的和經濟政策,研發創新、可持續發展、綠色能源都是合作亮點。
而塞爾維亞是“16+1”機制下與中國達成合作項目最多的國家,中塞政治基礎和合作意願是發展對接的基石,當前,塞政要和學者均認為,塞提出的“再工業化”設想和“一帶一路”倡議有著諸多切合點,即投資、基礎設施、産能合作需求旺盛。中塞兩國領導人一同參觀的斯梅代雷沃鋼鐵廠就是最新成果,塞總理武契奇甚至稱其為“雪中送炭的幫助”。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五項互聯互通中關鍵一環,人文交流也是雙邊關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塞、中波的民心也借著習主席高訪的東風聯絡的更為緊密。從貝爾格萊德到華沙,習主席的飛機還未落地,他的署名文章早已登上當地主流媒體的報端,將中塞、中波傳統友誼和深厚的文化交流底蘊娓娓道來,讓當地民眾感受來自東方的問候。
貝爾格萊德的中國文化中心正式開工;華沙瓦津基公園裏的200多年曆史的“中國大道”張燈結綵,重現輝煌;波蘭主要城市書店擺放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波文版等中國書籍;華沙人文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都表明在政治、經濟等傳統領域的背後,人文交流在中國與中東歐合作中的地位愈發凸顯,也將全面合作的覆蓋面做寬、內涵做深、成效做實,民心做通。讓中國的思想與精神也像商品與建設那樣,在中東歐家喻戶曉。
在建設“一帶一路”,實現互聯互通,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征程上,高層的引領將起到頂層設計、提綱挈領的作用,而宏大的願景也需要百姓心靈的相通,在陸地、空中、海上、網絡、融資等各個層面鋪砌新絲綢之路,架設諸多有形無形之橋。習主席本次訪問中東歐,將為未來各領域、各層級的交流合作營造良好氣氛、定下發展大方向,一同面向中國-中東歐關係的良好願景。(董一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