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黨之典 民之慶】赤水青山 蛙聲裏藏著幸福事兒

新聞頻道 來源:央視網 2016年06月19日 11:2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赤水河畔,唐尚秋的新家。

赤水河畔,唐尚秋的新家。

  央視網訊(記者 何川)八十年前,紅軍四渡赤水,一河兩岸名揚中外。

  今日,丹霞染紅的赤水河依舊迸涌直下,兩岸青山、蛙聲陣陣,赤水市丙安鎮的唐尚秋一家聽來倒是無盡幸福。唐尚秋兩年前告別城市,帶一家五口重返山林養蛙種草,正如十四年前離家外出打工那樣決然。這一去一返,到底為什麼?

  和著蛙聲,聽他説説。

  “為了母親河,把土地還給大山”

  “滿山遍野都是黃土,一下雨溝溝裏全是黃泥漿漿,到了冬天一根草都看不到。”唐尚秋記憶中的故鄉是這樣的,那年他十六歲,正是2002年,赤水市的退耕還林工作鋪開不久。

  “為了吃飯,屁股大一塊地都刨了種糧食,但是種子、化肥、農藥、人工費算下來,家家都要倒貼錢,越窮越挖,山就挖荒了。”他説。

  但是説到要退土地,世世代代靠土吃飯的農民遲疑了:土地退了,國家真的能補貼糧食嗎?沒有了土地一家人吃什麼?

  唐尚秋的大伯當時是村長,對退耕還林最清楚不過。“記得當年有一句口號‘為了母親河,把土地還給大山',我們挨家挨戶去動員,第一年積極性不高,第二年看到補貼真的到位,退的人就多了。後來,家家戶戶響應,很多人家除了房前屋後留一點種菜的,其餘土地全退出去種了竹子。”

  “為了母親河,把土地還給大山。”赤水人真的就這麼做了,這一退,造就了赤水今天80.55%的森林覆蓋率,人造竹67萬畝,坐擁131萬畝原生態竹林。赤水市環保局統計: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2001年前降低了70%,每年排入長江的泥沙減少近400萬噸。

  赤水退耕還林後,富裕的勞動力南下北上,十六歲的唐尚秋就這樣隨父親南下廣州,輾轉工廠、建築工地間。

  “山綠了,為什麼還要漂泊”

  唐尚秋的命運,因為父親唐來明的一場病徹底改變。

  唐來明一直在建築工地打工,常年辛勞導致腰椎勞損,重體力活越來越吃不消。看著兒子走自己的老路,唐來明不忍心,他決定讓兒子學理髮。唐尚秋沒有反抗,在赤水市一家小店做了學徒工。“出師花了兩年,後來幾個兄弟湊錢去四川合江縣開店,最紅火的時候,我們開了三家分店,請了十七八個工人。”唐尚秋説,在外創業這些年,他娶了媳婦,有了兩個孩子,還買了車……

  唐尚秋的的生活看起來就要這樣幸福下去的時候,他決定放棄一切,回到童年生活過的大山深處養蛙。“兒子一直在老家,父母也在老家,我在外面漂泊,這樣的生活其實不快樂。現在老家的山綠了,掙錢的路子多了,為什麼還要漂泊?”

  唐尚秋動這個念頭時,正是2013年末,國家投資143.26億元的尊赤高速全線貫通,接成都連貴陽,赤水河千億級文化旅遊産業帶正式提上日程。一股磅薄的力量,悄然改變著唐尚秋的生活。

唐尚秋

唐尚秋

  “做養蛙人,青山遍地都是寶”

  唐尚秋的回家養蛙夢想一提出,妻子馮瑞容開始是沉默。

  “我都不知道他到底要幹什麼,一直不管不問,一直到他提出退出理髮店股份,我們吵過,他就是不聽。”馮瑞容説。父親唐來明此時已經喪失基本勞動能力,獨子唐尚秋是這個六口之家唯一的勞動力。唐來明看著兒子把所有積蓄投進竹海深山,一直規勸。“我自己掙的錢,你管不著!”逼急的唐尚秋説了這句話。唐尚秋至今難過,這是他長這麼大第一次用這種語氣和父親説話。

  從此,唐來明也沉默了。唐尚秋遠赴浙江學藝兩月,一個人跑手續,一個人修蛙場,一個人養蟲子……2015年,接來第一批小蝌蚪時,唐尚秋換了髮型,在微信朋友圈發照片,寫下“一個全新的我。”

  此時,就在唐尚秋養蛙的地方,赤水市已經發展了上千畝金釵石斛基地,金釵石斛是赤水地標性藥材,每斤石斛幹花價值2000多元。整個2015年,赤水市生態經濟佔全市經濟70.8%,第一産業中,98.7的産值為生態農業貢獻。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退耕還林十多年的紅利,隨著交通瓶頸的打破井噴了。

  順流而進,唐尚秋得到了國家貸款5萬元建成的蛙場,現在估價120多萬,通過抵押蛙場,唐尚秋順利獲得30萬元貸款,把蛙場擴建至現在的兩倍還要大。

  蛙場擴建前一日,唐來明一家請親戚朋友在一起在山裏慶賀。唐來明拿出了自家釀的高粱酒,親自下廚燉了自己釣的野生魚。那天,唐來明喝醉了,父子真正和解了。

  “真的想不到,真的想不到,(會成功)……”唐來明反復説著這句話。那天,唐尚秋沒有喝白酒,因為他還有很多事要做,一家五口還指望著他和他的蛙場。

  “我的家鄉好山好水,種石斛、養石蛙,種竹子、養山雞,樣樣都是寶。我希望跟我一樣的年輕人回來一起幹,不要在外面漂泊了,這樣對自己、對父母妻兒都好。”唐尚秋説,他不會説臺面上的話,他認為現在的生活,是他夢想中的幸福生活,這就是他一直最想要的。

編輯:張曉琳 責任編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