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訊(記者 袁育堃)6月13日早上8點,南昌三聯特殊教育學校的操場上響起了雄壯的國歌聲,幾十名特殊的孩子們在校長何興武的帶領下,用一個個鏗鏘有力且富有意義的手勢“唱”起了國歌,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崇敬之情。
22年如一日,何興武老人堅持辦學,為300多名來自邊遠山區的聾啞孩子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
傾所有 辦學校
74歲的何興武老人,幼時失聰,一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為讓更多的聾啞人接受教育,1994年9月,剛從企業退休的何興武和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周氏兩兄弟合作創辦了三聯特殊教育學校。
得知父親要辦學,作為兒子的何彪當時是堅決反對。“本來身體也不好,好不容易退休了,希望老爺子能夠安度晚年,可沒想到父親毅然決定要辦學校。”何彪回憶道,學校沒有創辦多久,一直關心特殊教育事業的周氏兩兄弟就因病先後去世,之後所有的擔子都壓在了父親一個人肩上。
由於邁不過經濟問題這個坎,家人多次勸説:“對孩子們已經盡心盡力了,差不多就退出吧。”但父親考慮到,一旦學校停辦,這些來自偏遠的孩子們就無處可去,沒有學習知識的來源。
“我自己也是有聽力障礙的人,但至少還能寫字。如果不教這些孩子讀書識字,他們今後步入社會將有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需要面對。”何興武用堅定的手語告訴家人,這個學校不能停。
學校的這些孩子都來自偏遠農村,他們全年寄宿在這裡,不需要繳納學費。為了堅持繼續辦學,何興武就把自己和愛人的退休工資和積蓄全“砸”給了學校,自己的生活過得異常節儉,孩子們的生活和學校的瑣事經常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棄工作 當義工
一直在廣東工作的何彪,2005年由於工作原因出差路過家鄉時得以去學校看看父親,這是父親辦學以來何彪第一次去學校。
然而就在踏進學校的這一刻,何彪被眼前的一切震住了。“學校基礎設施之差,孩子們上學環境的艱苦,一小棟破舊的土樓裏門窗桌椅什麼都是破爛不堪,這個地方怎麼能辦學呀?”何彪衝了進去,看見父親正在給裝滿木屑的三輪車卸貨。
旁邊一位義工得知何彪是何校長的兒子,豎起大拇指對他説,你的父親真偉大!原來,這裡的許多孩子家裏條件不好,連伙食費都交不起,為了節省費用,何校長就清晨騎著三輪車去十幾公里外的農産品批發市場買菜,燒飯的時候把附近傢具廠廢棄的木屑運回來當柴火,為此騎著三輪車經常摔得鼻青臉腫......
看見白髮老父親還在辛苦辦學,何彪深受感染,就在這一年,他毅然放棄了廣州的工作,取出全部積蓄加入學校,成為一名義工,也成了父親的幫手。
“教這些孩子學習,你要一個字一個詞反復不斷地教,料理孩子們的生活,你需要一件事一件事的反復做。”何彪説,這是非常有耐心的人才能夠做到的,與孩子們常年生活在一起,他也逐漸理解了父親對這些孩子的不忍和不捨。
善義舉 各界幫
從新建區到高新開發區,從高新開發區到熊坊鎮,由於缺乏資金,22年來已經搬過5次“家”,直到近幾年在青雲譜區象湖學校中的一棟教學樓,他們終於紮下了根。
青雲譜區政府得知何興武一家人堅持辦學的事情,立即組織多部門與學校對接。區民政局與慈善總會聯絡,通過社會各界人士,先後捐助幾十萬陸續將三層教學樓房翻新了一遍;區教育局的工作人員來到學校,看見學校的籃球場沒有籃球架,操場缺乏體育器材,立刻組織改善和修設,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一些中小學與三聯特殊學校形成手拉手幫扶對象,許多孩子們彼此之間成為了好夥伴;全省各地的志願者紛紛慕名而來,定點在學校當起了常年義工......
“沒想到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會這麼惦記我們,現在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學校關愛他們,讓他們不再孤獨。”何彪説,近些年在政府部門和愛心人士的幫助,學校運營逐步走向穩定。?
學校歷經了22個春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00多名學生從這裡畢業。近年來,許多孩子通過學校和公益組織的幫助,在南昌市找到了工作,實現了獨自面對社會、立足社會的夢想。走出去的每位學生都對學校有著濃濃的依戀,還有學生畢業後回校當義務教師。
“從小我父親和母親因為聽不清,説不了話,在外面吃盡了很多苦頭。現在他有能力能夠幫助到一些像他一樣的孩子們,他認為這輩子也就值了。”何彪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