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之際,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的經濟建設進入新常態。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智慧城市戰略,既順應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又高度契合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這一既定目標已經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三大目標之一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從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算起,我們距離達成這個目標還有5年時間。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試點性建設,一方面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建設和諧宜居、高效便捷的城市提供了技術準備,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長、城鎮化的粗放發展等積累下的“城市病”需要新型城市發展模式來解決。
而這與國家整體的區域發展戰略互為表裏。《綱要》指出,要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5年時間,我們還需要做什麼?還有哪些沒做到?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強作為住建部“十三五”科技戰略規劃“智慧城市”編寫組的成員,分享了他的研究和思考。
在這個詞組裏,“城市”是本體,“智慧”是形容詞,它們的關係顯而易見——“城市”為體,“智慧”為用。
“ICT是對智慧城市概念理解的一個過程變量,還存在可以探討的空間。”徐振強所説的ICT是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s)和技術(Technology)三個英文名首字母縮寫,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而成的一個新概念和新技術領域的通稱。
徐振強認為,ICT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做了很多有益實踐,反映了智慧城市在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2009年,“智慧城市”的概念被引入中國。2012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啟動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陸續公佈了三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成為“十二五”期間推動和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舉措。目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已達277個。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意見》要求推進城市智慧管理。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智慧化建設,促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服務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務水平。
在“十三五”框架下,城鎮化不再僅是簡單粗暴的以GDP和人口劃分,不再簡單成為經濟發展手段,而是轉為更有質量的城鎮化。ICT在其中顯現出一種開拓性的力量,在國家“互聯網+”戰略和“雙創”政策的驅動下,電子商務、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旅遊、智慧教育等軟硬體的技術和産品開發熱度不減。
“近年來,我們的ICT産業在對智慧城市的科學化或者中國化的過程當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實踐。但智慧城市遠不止於此。”徐振強認為,智慧城市應當是一個由城市規劃、管理、建設、運營維護等一整套的體系構成的自我感知、自我糾錯以至自我調節的良好的人居環境。
業界持這一觀點的不乏其人。他們普遍認為,ICT無疑是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強有力的技術動力,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在於手段,更在於思維方式。徐振強説:“在經濟新常態下,項目思維要轉為城市發展思維。過於偏重技術和單項解決方案,甚至複製到不同的城市,容易産生一些問題。”
他認為,目前,智慧城市沒有唯一的方案,也沒有唯一的定義,每一個城市的問題不一樣,每一個城市的發展訴求不一樣。
李克強總理很早指出,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注重質量的城鎮化.必須更加符合人民意願、符合實現現代化的需要、符合綠色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截至2016年6月23日9時統計,6月18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及淮河流域遭受的洪澇災害已造成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11省(自治區、直轄市)47市(自治州)181個縣(市、區)908.3萬人受災,50人死亡,18人失蹤,47.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31.6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7800余間房屋倒塌,4.6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583千公頃,其中絕收68.7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12億元。
這就是“城市病”之一——內澇。為了解決內澇,海綿城市概念應運而生,其核心是在新興技術支持下,優化管理格局,提升雨洪利用效率,強化城市自然水系循環。
“城市病”是指人口過於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表現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將會加劇城市負擔、制約城市化發展以及引發市民身心疾病等。
“十八大”報告指出,城鎮化是今後一個階段國家戰略之一,是影響我國未來20年發展的重大機遇和挑戰。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公開性,促進“多規合一”。
上文關於城市管理的《意見》要求將城市管理的重點放在四個“著力”上: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著力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著力創新城市管理服務。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但2015年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城市發展模式上,開始面對嚴峻生態形勢和環境壓力。“具體到城市問題需要有一些綜合的解決方案。”徐振強認為,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行業協同、區域協同、政企協同和産城一體化,“協同創新發展非常重要。”
“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綱要》指出的是目前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發展智慧城市的宏觀背景。
據統計,智慧城市的市場規模將達到4萬億元。這個巨大的市場也吸引著眾多企業界的積極介入。其中,既有百度、騰訊、阿裏巴巴等大型互聯網公司,也有搶佔“雙創”風口的新興創業公司。這些企業的積極介入讓智慧城市建設背後的産業邏輯更加有力。
“智慧城市發展背後更深刻的,是現代服務業的極大提升。”徐振強認為,城市政府在把智慧城市作為一個核心發展理念的時候,應圍繞産業思維,拉動現代服務業,促進産業的升級換代。“2020年建設特色鮮明智慧城市,一定要落到城市問題的實處。”
一言以蔽之,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於我國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實際,為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促進城市科學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落實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同步發展的積極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