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初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中國駐摩洛哥大使館,在那寬敞、明亮的大使辦公室裏,辦公桌、書架上攤滿了許多關於摩洛哥的書籍與資料。張偉烈大使經常在這裡埋頭讀書。他是中國駐摩洛哥第三任特命全權大使,來到摩洛哥已經好幾個月了,遲遲未能遞交國書,因而也不能以大使身份開展外交活動,這段時間正好用在潛心研究摩洛哥的歷史上了。
摩洛哥是非洲最北部、瀕臨大西洋的一個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歷史悠久的國家。關於摩洛哥稱呼的來源,歷史上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在公元6世紀時,阿拉伯人佔領了這片土地,他們認為這裡已經是“遙遠的西方”,阿拉伯語中“遙遠的西方”即為“摩洛哥”;第二種説法是很久以前亞洲腓尼基人在到達這個地方時,被這裡的美麗風景所折服,將它稱為“休養勝地”,即按他們的語言稱為“摩洛哥”。摩洛哥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伊斯蘭教是摩洛哥絕大多數人信奉的宗教,它曾經是一個強盛帝國,在公元9世紀時兩次跨越直不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隨著歐洲列強的興盛,摩洛哥被西班牙佔領,許多沿直不羅陀海峽一側的地區成為西班牙的領地。20世紀初,摩洛哥又成為法國的殖民地。經過摩洛哥人民不斷地反抗、鬥爭,摩洛哥于1955年獨立。1957年將“西裏夫安(意為穆罕默德的後裔)帝國”改國號為摩洛哥。
摩洛哥獨立後,于1958年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是非洲繼埃及之後第二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摩洛哥在聯合國積極支持恢復中國的合法地位。1963年穆罕默德五世去世,哈桑二世登基,中摩關係還是比較友好的。但年輕的哈桑二世對共産黨中國存有戒心。1964年周恩來總理出訪十四國到摩洛哥時,曾有這樣一段插曲:哈桑二世在與周恩來總理、陳毅外長友好會談後,品茗敘談中他突然説:“當今像我們這樣的國王、皇帝已為數不多了,還不知以後會怎麼樣呢!”周總理馬上機智地答道:“你們可以開個會商量商量嘛!”陳毅外長接上説:“亞洲有個西哈努克,我們是好朋友,可以請他參加開會”。周總理又説:“陛下可以擔任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嘛!”説完三個人都大笑起來。笑歸笑,哈桑二世的疑慮並未消除。“文化大革命”中,中國駐摩洛哥使館中的極“左”分子四處活動,宣傳“造反有理”,引起摩洛哥當局的不滿,使中摩關係處於低潮,摩洛哥還將幾名中國留學生驅逐出國。在兩國關係轉冷的狀態下,張偉烈大使赴任也受到影響,在國內等待對方答覆與辦理簽證就用了三個月,到任後遞交國書也是拖了三個月才進行。儘管如此,張大使有信心在任期內通過努力使中摩關係有較大的改善。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壯志未酬竟然親眼目睹並經歷了發生在國王生日宴會上的一場舉世震驚的血腥政變。
1971年7月,張大使收到摩洛哥外交部發來的請柬:為慶祝國王哈桑二世42歲生日,茲定於1971年7月10日,星期六上午10時,在斯基拉特宮舉行盛大宴會,敬請光臨。隨後,摩洛哥外交部禮賓司來電話告知:“只請男士出席,女賓另行安排。”當中方問及活動安排時,禮賓司的回答非常簡練:“美食美樂,陽光海灘,祝來賓愉快!”
7月10日一早,張大使便整裝出發了,這是他頭一次參加這樣的盛會,也是一次能開展外交活動的好機會,心情格外地好。斯基拉特宮距首都拉巴特30公里,臨大西洋海邊。那裏風景如畫,夏日氣溫舒爽,是皇家休閒避暑的勝地,俗稱“夏宮”。當汽車沿著拉巴特——卡薩布蘭卡公路行進不久時,遠遠地就能望見遠處公路右側有一處被高大翠綠的桉樹、椰樹環繞掩隱的恢弘的阿拉伯式宮殿。高大殿堂頂部是金黃色半圓狀的造型,四座“邁納爾”(尖塔)直衝雲霄,院子被高高厚厚的大墻圍攏。
汽車停在“夏宮”東門外的小樹林中,步行入宮。高大的拱形門下站立著幾個身著古阿拉伯軍裝、腰挎彎刀的衛兵,彬彬有禮的禮賓官員在查看完請柬之後引領來賓進入宮中。斯基拉特宮院中草坪如茵,晨風搖曳的椰棗樹送來甜滋滋的濃香,挺拔的棕櫚樹在煦風中輕搖枝葉向來賓點頭致意。向遠處眺望,藍天無垠,碧海萬頃,白帆點點,海鷗翩翩。走近宮前,更為那氣勢磅薄的宮殿所驚嘆。斯基拉特宮是以阿拉伯民族傳統建築為基礎,借鑒了兩河流域、比利牛斯半島的風格,並受到拜佔庭和羅馬建築的影響而修建的。進入宮中,是一個寬敞的大廳,廳內羅馬柱子密集,柱頭與天花板之間重疊著兩層發卷,顯得高深又寬闊。室內裝飾華麗高貴,星座式吊燈懸挂在大廳頂部,門窗呈拱卷狀,木雕窗花十分精美。“米哈拉布”(凹壁)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歷史古物。大廳側面的墻上嵌刻著《古蘭經》警句。哈桑二世坐在象徵權力的座椅上接見前來拜會的王公大臣、外國使節。
更多歷史新聞: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