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卓琳曾陪鄧小平下放江西自己釀酒開荒地

 

CCTV.com  2009年07月30日 06:5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專題:鄧小平夫人卓琳逝世

  風雨同舟、相濡以沫,這八字是鄧老和卓琳最好的寫照。卓琳從“名紳千金”投身革命,到拒絕“八路軍師政委”的求愛,兩人從陌生到走進婚姻,平淡中見清純。一路征程、十年風雨,卓琳抱著“砍頭也要跟你走”的決心執著地默默地支持丈夫,淡薄之中見真情。

  “名紳千金”投身革命

  卓琳的經歷雖不像鄧小平那樣波瀾壯闊、震撼人心,但卻同樣充滿曲折而耐人尋味。她出生在一個富甲鄉里的工商名紳家庭裏,是家中第七個孩子,也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卓琳原名浦瓊英,父親是雲南有名的“宣威火腿大王”,曾因某種原因而被“軟禁”過。當時只有四五歲的卓琳就由母親帶著先後赴越南、香港、廣州,千里尋父。她從小就感受到女性地位低下、與男人不平等,併為之憤憤不平,小小心靈就萌發出莫名的反抗意識。

  上中學時,有一個音樂女教員常常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宣講革命、共産主義,卓琳深受感染。有一天,這個教員突然被捕了。在押赴刑場時,這位戴著手銬腳鐐的女教員慷慨悲歌,高喊革命的口號。那英勇就義的場面與大義凜然的共産黨人形象,深深銘刻在卓琳心底。於是,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解放、追求革命的真理,漸漸在卓琳的心底明確。

  1931年,卓琳作為雲南省體育代表團少年選手參加在北平舉辦的全國運動會。剛到達香港,“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國難當頭,運動會沒開成,雲南隊只好撤返。卓琳心不甘、情不願,給家裏寫信表示不回雲南,要去北平讀書。家人同意後,她經上海輾轉北平,在一個補習班學習數月,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5年,“一二一六”運動中,19歲的卓琳和數千名學生走上街頭,加入抗議洪流,用不可遏制的憤怒高呼“不當亡國奴”的口號,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國民黨的賣國行徑。對她來説,這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她的思想覺悟發生了質的飛躍。

  第二年,卓琳抱著實業報國、科學報國的理想,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這是西南地區第一個考上北京大學的女學生。在校時,她積極參加了學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沒多久,“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卓琳喬裝成老百姓,躲過了日本鬼子的視線,逃出了北平。逃出北平後,卓琳決意去延安投奔八路軍。幾經折騰,她終於到達延安,並考上了延安陜北公學。次年年初加入中國共産黨而成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並因工作需要而改名為卓琳。

  曾擔心小平沒文化“拒婚”

  1939年初秋,鄧小平與卓琳相識在延安。卓琳説:“他(鄧小平)是從前方回來的,和鄧發住在一個窯洞裏頭。我當時在公安部工作,他們經常到公安部來,因為公安部女同志多。有時候也叫我們到他們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對我有意了,我還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塊兒到延安的女朋友,讓她來跟我談,説他想跟我結婚,問我同不同意。那個女朋友和我談了兩次,我不願意。我説我年紀還輕,不想那麼早結婚,於是我拒絕了。”

  鄧小平當時是八路軍129師政委,卓琳是一個年輕女學生。對這位從前方來的長征幹部,卓琳自然缺乏了解。

  據卓琳説:“因為當時去延安的那些長征老幹部都是工農幹部,我就怕跟一個工農幹部結婚,不是看不起他們,是怕他們沒有知識,跟他們説話説不到一塊。延安有個笑話,一個工農幹部和一個知識分子結婚了,兩個人晚上沿著延河看月亮。那個女的説,哎呀,你看這個月亮多漂亮呀。他的丈夫卻説,有什麼漂亮的,我看不出來。我想,我結婚可不能找工農幹部,我要找知識分子。”

  但鄧小平並不灰心。卓琳説:“後來他親自找我談了兩次,第一次談他的情況;第二次談他的希望。我聽聽,覺得這個人還可以。他有點知識,是知識分子。而且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結婚。我那時候已經23歲了,就同意了。”

  沒多久,在延安楊家嶺毛澤東住的窯洞前,戰友們以淳樸的方式為卓琳夫婦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幾天后,卓琳便隨丈夫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婚後,快言快語的卓琳慢慢適應了同沉默寡言的鄧小平相處,也漸漸理解了丈夫的心,她默默地支持著丈夫。

  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場到解放戰爭,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卓琳隨後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裏。“以前都是他們在前方打,我們家屬都在後方;打完仗休整時,他們再接我們去。後來,進軍西南時,他下命令不準任何人帶家屬。我不幹,説不能把我們‘丟’了不管,是共産黨的隊伍我一定要跟著你去,你砍我的頭也要跟著你去。他沒辦法了,只好向我‘投降’,帶著家屬。”

  “日子是很苦的,男孩子尿尿,汽車走著,就那麼把著。女孩子怎麼辦呢?教堂裏有一種水罐,就拿那個水罐給小孩接尿,接了以後倒在汽車外邊。”

  一張婚照擠進兩對新人

  卓琳憶述與小平結婚經過:上面的照片,是鄧小平與卓琳的結婚照。在這張具有珍貴紀念意義的黑白照片上,卻站著兩對新婚夫婦。照片左側是年輕的八路軍幹部孔原和他的妻子許明。而位於畫面右側的夫婦是鄧小平和卓琳。為什麼他們的新婚合影竟是四個人的合照?《文摘報》轉引大型電視專題片《小平十章》的內容,憶述了鄧小平與卓琳戀愛、結婚的經過。

  從相識到決定結婚,在很短的時間內,鄧小平就和卓琳走到了一起。在延安楊家嶺毛主席住的窯洞前,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等中央領導為鄧小平和卓琳舉辦了婚禮。結婚的那天,還有孔原與許明要結婚。當時的延安由於膠卷缺乏,兩對夫婦便站在一起,拍了同一張結婚合影。

  而根據本報此前報道,中共元老鄧發之子鄧北生回憶,鄧小平和卓琳的結合,就是鄧發牽的紅線。他還一手操辦了鄧小平的婚禮,宴客的時候,知道鄧小平不怎麼喝酒,鄧發還擋在新郎前面替他喝酒。

  陪小平下放江西 自己釀酒開荒地

  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帶著全家來到了北京。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妻子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於是,卓琳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為鄧小平當秘書,整理日常文件。

  196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把鄧小平一家推向了災難的深淵。艱難歲月,更顯出夫妻的情深意切。

  那時,有不少人想的是劃清界限,清醒的卓琳特別信任丈夫,沒有“犯糊塗”:“那時我相信他沒有錯,當然失誤可能是有的,但不會有錯誤,更不會有大的錯誤”。

  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卓琳毫不猶豫地陪伴鄧小平到了江西,共同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鄧小平被分配到一家拖拉機修配廠幹鉗工活兒,卓琳的活兒則是折線圈。那時工資全部停發,生活很拮據。

  鄧小平愛喝酒,他們就自己釀米酒,還開墾了一塊地。他們在院子裏挖地、拔草、種菜、施肥,幹得很愉快,互相幫扶。鄧小平幹重活、粗活,卓琳做些燒飯之類的“技術活”,夫婦倆在配合中相互照顧。

  卓“中心”鄧“核心” 幸福相伴到晚年

  鄧榕説:“爸爸老在忙工作,因此對我們來説,媽媽自然就比爸爸更為親近。我們的媽媽,不僅在生活上照料我們,在思想上,乃至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媽媽的影響力都是非同尋常的。”

  在家裏,卓琳是“中心”,鄧小平是“核心”。卓琳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讓他專心致志地幹好工作。家裏開支都是由卓琳計劃實行,鄧小平從不過問。卓琳夫婦倆的5個孩子、鄧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鄧家,由卓琳照顧。同時,她還十分關心老戰友的孩子,並盡力幫助老戰友。

  相關鏈結:

責編:李二慶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