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景山後街的一條衚同裏,有一個兩進的普通院子,灰磚灰瓦,方方正正,院內種滿了花、草、樹,鬱鬱蔥蔥。這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鄧小平生前的生活世界。與鄧小平相伴走過了58個風雲多變的春夏秋冬的卓琳,如今還生活在這裡。
卓琳比鄧小平小12歲,兩人都屬龍。院子裏有兩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條互相擁抱著,並肩矗立,好像兩個人相依相伴。於是,孩子們稱這兩棵樹為“雙龍樹”。卓琳閒庭信步時,總愛倚靠著雙龍樹榦,靜靜地回憶些什麼……
“名紳千金”浦瓊英
1916年,卓琳出生在雲南宣威一個富甲一方的工商名紳家庭裏,是家中第七個孩子,也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原名浦瓊英。她的父親是雲南有名的“火腿大王”,他曾因某種原因而被“軟禁”過,當年才四五歲的浦瓊英曾同母親先後赴越南、香港、廣州,千里尋父。童年和少年時代,她從周圍的好多事情中感受到世間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併為之憤憤不平。
1931年,浦瓊英作為雲南省體育代表團少年選手成員,參加在北平舉辦的全國運動會。當從雲南出發剛剛到達香港時,九 一八事變爆發了。國難當頭,運動會自然開不成了,雲南隊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浦瓊英心不甘、情不願,於是寫信給家裏,表示不回雲南,要求去北平讀書。家人同意後,她經上海輾轉至北平,在一個補習班學習。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6年,浦瓊英抱著以實業報國、科學報國的理想,以優異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在校時,她積極參加了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浦瓊英喬裝打扮,逃出北平,轉船倒車,折騰數回,終於到達革命聖地延安,並考上了延安陜北公學,經近四個月的學習圓滿完成學業。次年年初,她加入中國共産黨,並因工作需要而改名卓琳。
愛在延安的金秋
1939年秋,鄧小平與卓琳相識在延安。卓琳説:“他(鄧小平)是從前方回來的,和鄧發住在一個窯洞裏頭。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們經常到公安部來,有時候也叫我們到他們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對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塊兒到延安的女朋友,讓一個女朋友來跟我談,説他想跟我結婚,問我同不同意。那個女朋友和我談了兩次,我不願意。我説我年紀還輕,不想那麼早結婚,於是我拒絕了。”鄧小平當時是八路軍129師政委,卓琳是一個年輕女學生。對這位從前方來的長征幹部,卓琳自然缺乏了解。
後來,鄧小平兩次主動找上門來,卓琳聽了他的有關情況和理想後,覺得他還不錯,是個知識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結婚,那個時候自己已經23歲了,我説算了吧,湊合吧。”
不久,在延安楊家嶺毛澤東住的窯洞前,戰友們以淳樸的方式為卓琳夫婦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幾天后,卓琳便隨丈夫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婚後,快言快語的卓琳慢慢適應了同沉默寡言的鄧小平相處,也漸漸理解了丈夫的心,她默默地支持著丈夫。
性格迥異內心相通
卓琳與鄧小平是一對性格迥異的夫婦,但他們心底深處有很多內在的東西是相通而融和的,兩人默契著應對一切來自外界變幻的風雲。
他們的頭三個孩子都是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出生,在戰爭的殘酷進行中成長的。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場到解放戰爭,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卓琳隨後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裏。“以前都是他們在前方打仗,我們家屬都在後頭住的地方;打完仗休整的時候,他們再接我們去。後來,進軍西南時,他下命令不準任何人帶家屬。我不幹,不能把我們‘丟’了不管,是共産黨員的我一定要跟著你去,你砍我的頭也要跟著你去。他沒辦法了,只好向我‘投降’,帶著家屬。”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在戰爭年代卓琳拖兒帶女所經歷的苦難難以表述。“日子是很苦的,男孩子尿尿,汽車走著,就那麼把著。女孩子要尿尿怎麼辦呢?教堂裏有一種水罐,就拿那個水罐給小孩接尿,接了以後倒在汽車外頭。”
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帶著全家一同來到了北京。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自己的妻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於是,卓琳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為鄧小平當秘書,整理日常文件。“他看完的文件要發的,就交給秘書。他要收起來的文件,由我負責存檔。這些文件他看完後,我一一登記好,再用三輪車送到中央辦公廳存檔。”有時忙,她就和鄧小平一直勞碌到深夜。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