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海外學者解讀:振興東北要在“一帶一路”中找到新支點

中國新聞來源:人民論壇網 2016年05月26日 15:3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這幾天,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省考察調研,關心當地民生,為東北發展指路把關。如習總書記所説,新常態下東北如何煥發青春活力,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

  要實現東北振興,應該意識到東北有比較完整的産業體系,形成了較完備的、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和技術門類。鐵路密度居全國前列,擁有密集的空港、海港,水利、電力、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有較強的人力資源和科技實力,也有堅實的現代農業優勢。但是要實現振興,不僅要考慮國內區位,更應立足於國際市場,把發展的眼觀看遠些,看開些。

  東北地處東北亞腹地,是連接亞歐的重要通道,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載體,只有發揮好其獨特的國內、國際區位優勢、産業優勢,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緊跟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瞄準俄羅斯、蒙古以及中亞、東歐市場,籌劃港口、礦山的運輸、起重機械等這些成套項目,準確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才能在發展中“補齊短板”,發揮優勢,在“一帶一路”這個大戰略中找到振興的新支點。

  具體而言,如何利用好“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實現東北振興,海外學者也紛紛建言獻策,本文選取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李氏基金會講座教授、亞洲與全球化研究所所長尹偉文,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與全球化研究所研究助理黃靖的一篇解讀文章,以饗讀者。

  東北地區優勢與劣勢的再認識

  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東北三省的周邊環境確實較為惡劣。黑龍江對岸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由於人口稀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停滯不前,已經由俄羅斯的戰略資源淪為戰略包袱。靠近東北的另外兩個國家——朝鮮和蒙古,經濟發展水平更加低下。發達國家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大部分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與東北的聯絡並不密切。至於日本,靠近日本海一側的各縣也面臨著人口流失嚴重、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

  然而,只看到地緣因素對東北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僅片面,而且會成為躊躇不前的心理慰籍。事實上,東北的周邊環境近年來正在變得越來越有利。普京政府近年來採取了“東進”戰略,著手開發遠東地區。更具有長期戰略意義的是,由於全球氣候暖化導致北極冰川融化,儘管在穿越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黃金水道”中險阻猶存,但成為現實並不遙遠。此外,北冰洋底下儲存了佔全球總量17%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氣,其開發潛力之大堪稱“第二個中東”。西伯利亞、朝鮮和北極地區的開發,以及北極航道的開闢,都需要進行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東北佔據著有利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發揮其在大型工程設計、建築施工、大型機械製造、工程建設以及營運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為自身經濟發展找到新的支撐。

  東北常常被人提及的另一個劣勢是人口危機,然而,跟周邊環境因素一樣,東北在人口因素方面的劣勢也不算突出。其實跟中部地區相比,東北人口流失問題不算嚴重,人口流失與經濟增長也沒有必然的聯絡。值得一提的是,兩個經濟大省——陜西(98.6萬)和山東(98萬)的凈流出人口也要略高於吉林,但同年這兩個省份的GDP總量和增長率均超過了後者。儘管東北三省的總和生育率確實處於全國墊底水平,但65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也沒有明顯高於全國的8.9%(遼寧為10.3%,吉林為8.4%,黑龍江為8.3%)。如果關注人口的教育水準與素質,東北地區甚至有著一定的優勢。作為工業基地,東北有雄厚的技術工人儲備與培訓資源。此外,由於東北有著對外交流的歷史傳統,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非常有利於進行對外投資、貿易。例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有70多萬朝鮮族,並實行了朝漢雙語教育;同時由於歷史原因,懂俄語、日語的人也較多。這些都為“一路一帶”戰略下東北地區與東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是不可多得的“軟實力”。

  準確理解與實施“一帶一路”要旨,促進東北經濟發展

  從根本上説,“一帶一路”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發展計劃,其目的是要通過大力推動基礎建設來拉動實體經濟——製造、運輸、電訊、商貿、服務——在市場經濟機制下的快速發展,其主體參與者是以盈利為目的各類企業和經濟實體,而“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性和最終的成功,最終取決於企業的利潤與回報。因此,“一帶一路”的發展與建設必須遵循市場規律進行。從這個意義上看,東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在法治的前提下,改變各級政府的行為與職能,建立以服務為宗旨的管理模式,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確保各企業與經濟實體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依法辦事,遵循合同,杜絕腐敗。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東北各級政府除了為各營運企業和經濟團體提供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行政服務之外,更要積極地為社會全方位發展提供“公共物品”。隨著“一帶一路”發展計劃的實施,必然需要對相關國家的情況進行大量的研究以及大批了解其語言文化和一線情況的人才。然而,教育、培訓和基礎學科的研究屬於全社會的公共物品,企業因為不能“壟斷”其回報而疏于在這些方面進行投入,而這正是政府大有所為之地。

  “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個重大挑戰,是相關各國發展水平、文化傳統、政治體制等方面的差異所導致的結構性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交易成本高昂。聯結東北地區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朝鮮等國,各項法律法規不健全,與國際社會的接軌才剛剛起步,這使得簽訂的合同以及有關投資者的利益都很難得到切實保障,各類糾紛不斷並難以解決。這大大增加了中國企業參與對外投資的風險和交易成本,直接打擊了中國企業、特別是私人企業的積極性。一旦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不能得以發揮,對外投資的大項目可能又會滋生尋租性腐敗行為,而且由於涉外,解決起來更加棘手。這更需要政府充分發揮管理治理功能,有所作為。在合同簽訂前,政府要協助相關企業了解投資項目的具體情況和投資對象國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法律法規,盡力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潛在危害,規避風險;在合同簽訂後,特別是在發生糾紛時,政府要及時通過政府間的渠道積極磋商交涉,向企業提供法律援助,敦促雙方嚴格遵照合同依法辦事,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

  除了雙邊的交流、磋商機制,各級政府也應積極參與涉及東北發展的國際組織、政府間多邊組織和國際會議,從而獲取相關信息,加強多邊協調。例如,中國政府與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等亞洲國家一起,于2013年成為了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便是非常有遠見的舉措。儘管觀察員沒有決定權,但卻可以參加所有會議,從而掌握有關北極和西伯利亞開發的信息和動向,為企業提供及時的市場動態和最新商機。

  “一帶一路”發展計劃為振興東北提供了寶貴的戰略契機,而東北自身和周邊的一些因素也為東北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要利用好“一帶一路”這一抓手、充分發揮東北的優勢,關鍵在於牢牢把握住“一帶一路”的市場經濟本質,大力推動東北市場經濟導向的各項改革,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改變政府職能,提高治理能力,有所作為。只有這樣,“一帶一路”才能真正成為東北改革、轉型和騰飛的新起點。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