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頻道6月14日將播出中國文化遺産日特別節目“中國記憶”,現面向廣大網友徵集老照片,請曬出你和家鄉已消逝的城市標誌文化遺産合影,並講述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鷹舞是中國民間極具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目前,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日漸失去生存的土壤,亟待保護與搶救。我國新疆的塔吉克族視鷹為強者、英雄,在民間廣布有關鷹的民歌和傳説,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絡在一起,於是形成了“鷹舞”。
崑曲曾經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特別是在大明王朝時期,崑曲在全社會都有著廣泛的影響,成為各個階層的共同愛好。上自高層統治階級,下到市井販夫走卒,全都醉心於這種藝術形式之中。
千年古鎮幹驛快遺忘的鑼鼓點子,是民間婚俗迎聚的一種喜慶方式,前後共十三錘半,現只能打到第八錘,後段基本遺忘,並且無人傳承。
黃山祁門牯牛降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以自然山水風光為載體,通過目連戲、儺舞、採茶撲蝶舞、茶藝茶道、養生太極等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動展示,激發旅遊審美情趣,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的旅遊體驗。
老北京天橋曾經出現一位身著“驢服”表演雜技的民間藝人。只見他套上布質驢頭驢身,手腳縛上木質驢蹄,便能在平地奔跑如飛,還能在三條相互支撐在一起的長凳上表演一系列驚險而滑稽的動作,其身手靈巧性遠勝於活驢千百倍,由此,此人綽號“賽活驢”。
“耍牙”是寧海平調表演中的一門絕活兒,與川劇中的“變臉”相齊名, 耍牙並稱為“西臉東牙”。 口含四顆、八顆甚至十顆野豬獠牙,在口內,時而快速彈吐,時而刺進鼻孔,時而上下左右歙動,兩顆牙始終藏于口內,仍要唱、做、念、打,這一絕技稱為“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