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應用再生材料修復子宮內膜技術誕生的嬰兒在南京呱呱墜地。新生命的降生見證了他和他的團隊在再生醫學産品研發的關鍵核心技術上,有了重大進展,實現了組織器官再生的夢想。
受精障礙和子宮內膜瘢痕化是婦女不孕的兩個重要病因。1978年英國科學家發明試管嬰兒技術解決了受精難題並與2010年獲諾獎;戴建武團隊突破了再生醫學産品的關鍵核心技術。其發明的引導子宮內膜再生材料的臨床研究已有多例患有子宮內膜瘢痕化的不孕受試者懷孕,第一例子宮內膜再生研究的嬰兒於今年7月17日在南京鼓樓醫院出生。
每個人的夢想其實是隨著他的成長在不斷變化,每個人的夢想隨著視野的高度會變成許多人的夢想。
2003年我被中科院以“百人計劃”人才引進,建立再生醫學實驗室。我當時的夢想是能研製出再生醫學的關鍵技術或産品,解決醫學的難題。在與南京鼓樓醫院的專家洽談心肌再生的合作項目時,婦産科的胡婭莉教授問子宮內膜能夠再生嗎?我們知道試管嬰兒能解決受精障礙,但是子宮內膜瘢痕化仍然是臨床上的不治之症。我當時回答説應該可以再生。但實現這個答案的過程漫長又艱辛,整整6年。天道酬勤,2014年7月17日,第一例子宮內膜再生臨床研究的嬰兒在南京鼓樓醫院出生。在産房裏聽到嬰兒的第一聲哭聲,看到家屬感激的淚眼,我們深感創新路上需要的是付出和擔當。
再生醫學使人體的所有組織器官都能再生。在不遠的將來由於疾病或損傷導致的失明患者可以復明;截癱的病人可以站起來;許多人都可以健康地活到120歲。我們離我們的再生醫學夢越來越近了。
2014年,他領銜“羲和”系統導航定位技術,使北斗系統的定位精度達到室內一米;這一技術成功應用於全國16個省和3100個大型商場、場館,贏得18個國家的採購訂單。他助推北斗,隨夢前行,構建“天地一體”。
完成科技部“羲和”重大計劃年度任務,打破GPS壟斷,提升北斗競爭力,鄧中亮開展了“星地一體、內外銜接、高精定位、無縫保障”的水平精度1-3米、垂直精度小于1米的廣域高精度位置服務關鍵技術與應用,經濟、社會、科研成果重大。
在我看來,科研選擇有時候是需要勇氣和運氣的。你必須要研究得比別人快,還得有突破和創新,天時地利人和都得有。
剛開始,我帶領自己實驗室的同學、老師們小範圍研究。到後來,為了將室內定位技術很好地産業化,逐漸與國內優秀的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只有把國家最優秀的資源整合起來,你才能把一個事情做得最好。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成功研製了TC-OFDM定位與通信融合的新型信號體制,該體制構建了天地一體的室內外無縫定位體系。突破了多項室內高精度定位關鍵技術瓶頸,其水平定位精度達到3米,高度方向精度達到1米,經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有效解決了城市室內外定位與移動數據通信等多網融合與共享難題,為大幅提升國家公共安全與應急救援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這一切正是緣于我心底的那個夢想:“在國家羲和計劃的指引下,推動廣域室內外高精度定位系統産業化,爭取2020年達到1萬億的産業鏈,將來能讓全球60億手機用戶都能享受我們的科研成果,開展室內外無縫位置服務,推動社會進步。”
有人説INTERNET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我認為位置網將改變世界。
2014年,由他參與組織實施的《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取得豐碩成果,CRH380系列高速列車在華夏大地飛馳;由他主導的高速列車“普係化”技術平臺研發取得重要突破。他和中國的高鐵科技團隊,以世人注目的速度打造出一張響噹噹的中國名片。
參與組織實施了《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和《高速列車科技發展“十二五”重點專項》,是我國高速列車相關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研究者、組織者和決策支持者之一,是高速列車譜係化、智慧化技術的主要架構者。
我出生在新疆兵團十師181團一營駐地,一個位於祖國最西北部新疆阿勒泰的叫克木齊(蒙古語戈壁綠洲的意思)的地方,是一個地道的屯墾戌邊戰士的後代。那裏交通曾經極為不便,每週有一班從烏魯木齊來回的小飛機,去烏魯木齊坐汽車要三天。
從出生到長大,一直與戈壁、草原、高山和屯墾綠洲為伍。在初中快畢業時,我把父親和團部圖書室的藏書幾乎讀遍了,知道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都有發達密布的鐵路,隨父母到內地探親,也幾次體驗了鐵路的雄渾和快捷(那時鐵路平均速度60公里每小時),總做著鐵路通到阿勒泰的美夢。
1980年我從兵團十師181團駐地巴裏巴蓋的團部中學畢業,高考我就報考了上海鐵道學院,我是我們農十師的狀元;當時,叔叔阿姨們就説,“文浩啊,好好學,快快地把鐵路修到阿勒泰來”。經過整整10天的旅途(半天的汽車從181團部到阿勒泰,三天兩夜的汽車從阿勒泰到烏魯木齊、82個小時的火車從烏魯木齊到上海)才到上海,開學已經10多天了,同寢室的同學以為那個新疆人不來了呢。
從那時起,鐵路就成了我終身的事業,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攻讀碩士、博士為我的鐵路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國家和鐵路科技主管部門的領導和高鐵科技團隊的戰友們讓我有了為中國高鐵貢獻才智的機會。
科研人生,守護生命,只為摘掉中國肝炎大國的帽子。她創建了新的人工肝系統,有效降低了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2014年,她進入“感染微生態”全新研究領域,為全球肝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腸道微生態宏基因組變化規律,創立微生態干預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闡明了肝硬化腸道菌群的結構變化,從而確定了肝硬化的生物標記物。對中國及全球的肝病的衛生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年輕時,夢想可以很大很大。我依然記得我剛工作不久時碰到的那位患者,爆發性肝炎。他拉住我的白大褂,眼睛裏充滿求生的渴望。那時我就想,我一定要想個辦法救他們,一定要努力,為摘掉中國肝炎大國的帽子,儘自己最大的力量。
那天晚上,我在日記中寫:“醫生作為人類健康的守護神,要用智慧和艱辛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復健康。我要努力,無悔于青春,無愧於黨和人民的培養……”
回首這最初的夢想,我深感幸福,所有為夢想奮鬥的日日夜夜,才換來我腳步踏實,一步步離夢想越來越近。我用了20餘年創立獨特有效的人工肝系統,把無數重型肝炎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為他們掙得生的希望。我們建立了肝炎防治的示範區,肝炎的預防、治療等得到規範化管理,事實證明,我們完全有能力把肝炎大國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她建立了首個人類女性個人的遺傳圖譜,並在2014年將新的單細胞擴增技術成功應用於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讓患有先天遺傳缺陷的夫婦擁有了健康的孩子。
建立了覆蓋全國的育齡女性生殖健康狀況監測網絡;建立了人類女性的遺傳圖譜,將其應用於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提高試管嬰兒活産率;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過程的異質性。這些使不孕症的病因研究和治療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選擇醫生這個行業,不僅是對治病救人有著無上的景仰,更是選擇一份責任和奉獻。醫者仁心,熱愛醫生這個職業,雖然道路很艱辛,但擁有科學的態度、嚴謹的作風、熟練的技術,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就能夠坦蕩的面對信任我們的患者和朋友,這種成就感是真實的,是任何物質不能取代的。生殖醫學更是一個特殊的領域,不光要診治患者的生理問題,更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不孕症患者全家幸福的笑臉是對我們不斷付出的最好報償。
他帶領的團隊,創造了中國機器人發展史上的88項第一,研發的機器人遍佈全球15個國家。2014年,他首創了40噸“重載雙移動”機器人系統,又以20千克大負載真空機器人領先全球。他和他的團隊用滿滿的創新自信,書寫著中國機器人發展的新篇章。
致力於推動民族自主品牌機器人的發展,他有一股“不信邪”的韌勁,打破了“中國人做不好做機器人”的魔咒;他以銳意創新精神,一次次填補國內空白,攀登産業巔峰,為實現科技興國作出了卓越成就。
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個機器人的夢想。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機器人作為一顆科學的種子,深深植根于我孩提時的心中。83年大學畢業前夕,我從一本雜誌上看到國外機器人的介紹,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機器人夢想的種子發芽了,於是報考了中國機器人研究的最高殿堂---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師從於蔣新松院士從事機器人的研究,成為了我國最早一批機器人專業研究生,機器人夢想的航船開始起航。
90年代初我到德國留學,看到國外機器人早已走出實驗室,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等行業。“我們也要造機器人,我們也要擁有自己的機器人”,新的夢想召喚我于94年初中斷留學回國組建了中科院第一個機器人研究開發部,開始了機器人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的探索。2000年5月我帶著我的團隊,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機器人高技術公司,向著夢想的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十幾年來我們創造了中國機器人發展史上的88項第一,研發出了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潔凈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5大系列30多種機器人,廣泛應用於製造業、國防和服務領域,同時機器人出口全球15個國家,並以270多億的市值成為全球第三大機器人上市公司。在2014年全球機器人大會上,我又成為了大會特約報告的首位大陸學者,機器人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夢想、奮鬥,新的夢想、新的奮鬥!中國的産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從“製造”到“智造”的轉變,我的機器人夢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合交匯到了一起,我們正在為最終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著!
他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流感監測網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H7N9禽流感病毒,並通過研發診斷試劑成功防控了疫情。2014年,他又發現感染人類的一種新型禽流感病毒-H10N8。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一種新的H7N9禽流感病毒導致人的感染和死亡,通過研發成功診斷試劑和病原學研究,為我國成功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提供了技術保障,被國際上稱為傳染病防控的典型。
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同傳染病不斷做鬥爭的歷史,從天花、霍亂、鼠疫到今天的埃博拉,我們無時不處在傳染病的威脅之中。戰鬥是沒有止境的,現在我有很多同事又遠赴非洲幫助非洲人民抗擊埃博拉疫情。我的夢想就是當任何傳染病威脅人類的時候我們都能夠從容面對,人們不再害怕,社會不再恐慌。
2003年我剛從美國回國,親眼目睹了一場毫無準備的遭遇戰,這就是SARS。發生在2003-2004年應對SARS中的一幕一幕都深深地刺激了我,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裏。2005年我們發現我國第一例H5N1禽流感感染病例,這是一個湖南農村的一個小男孩。檢測結果出來以後,SARS陰影影響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判斷,針對我們的檢測結果,世界衛生組織派出了一個專家組對我們的結果進行復核,這種懷疑的態度和當時國內外設備、技術手段的巨大差距更加激發了我的鬥志,“要想讓世界同行認可,你的技術水平就必須過硬,否則永遠沒有發言權”。同時它讓我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傳染病?在過去的30年中幾乎每年都會出現1-2種新發傳染病,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只能是被動挨打,那麼有沒有辦法改變這種狀況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10年織成了一張覆蓋了我國31個省所有的地市級,包括554家哨點醫院和408家實驗室的大網,每時每刻在監視著病毒的變化。正是有了這張網,讓我們能夠在2009年甲流剛傳入我國就被四川省成都市疾控中心捕獲,使得我國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干預流感大流行。也正是有了這張網,在2013年上海等地突然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時,在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內確定其病原是一種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
他領導計算機科研團隊自主研發了中國人自己的雲計算核心技術——“飛天”大規模分佈式計算系統。“飛天”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雲計算服務平臺。2014年,中國的雲計算觸發了金融、民生、智慧城市等眾多領域的變革。
領導團隊從第一行代碼開始,自主研發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大規模分佈式系統-飛天,搭建雲計算公共服務平臺,並致力於中國雲計算生態發展,為中國未來互聯網創新發展提供動力;領導自主研發了基於雲的雲智慧操作系統YunOS;主導了阿裏巴巴集團“去IOE”戰略,引發金融、醫藥、政務等行業使用該模式,使得社會數據開始創造價值,提升社會效率。
2014年,他和團隊選育出的超級稻良種“Y兩優900”在湖南的4個百畝示範片平均畝産突破1000千克。歷經17年,他帶領團隊用超級稻創造了地球上水稻大面積連片種植産量新紀錄,他的“禾下乘涼夢”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作為學術&&人,培養了一大批雜交水稻專家和技術骨幹,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雜交水稻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從而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
袁隆平被廣泛地公認為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係”配套,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雜交水稻具有增産20%的産量優勢, 近年來在我國年種植面積中佔總水稻面積的58%,年增産水稻250萬噸,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1986年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由三係法到兩係法到一係法和從品種間到亞種間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三個發展階段的戰略設想,研究更高層次的雜交水稻技術。他擔任863計劃兩係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並於1995年獲得兩係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1997年他又開展選育超級雜交稻的攻關,並率領攻關團隊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先後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範畝産700公斤、第二期大面積示範畝産800公斤、第三期大面積示範畝産900公斤的目標。基於已取得的進展,目前已啟動第四期超級雜交稻育種攻關,産量指標為大面積示範15噸/公頃,計劃在2020年達標,2013年9月取得了百畝示範片畝産988.1公斤的最新進展,2014年10月,農業部組織相關專家,在湖南省溆浦縣對102.6畝超級雜交稻進行了現場測産驗收,最終確定百畝片平均畝産為1026.7公斤。他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先後獲得20余項國內外獎勵和榮譽,包括1981年獲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2001年獲我國首屆最高科技獎;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2004年獲以色列“沃爾夫獎”和美國“世界糧食獎”等。
他的科研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一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2014年,他們連續開展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開發,第四次登頂世界超級計算機榜首,為國家多領域重大科學研究和多行業應用做出巨大貢獻。他們就是創造天河一號、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國防科技大學天河高性能計算創新團隊。
在高性能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做出重大創新,研製成功的天河一號、天河二號計算機相繼排名世界第一,標誌著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研製技術進入國際領先行列,在國際上成為我國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並已經在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産生了重大應用效益。
2014年11月,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驗證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相關的關鍵技術,為全面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完成此次任務的就是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團隊。
瞄準國際航天技術前沿,在軌道設計與控制、氣動、熱防護、自主導航與控制、設備輕小型化等方面,突破並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關鍵技術,完成了飛行産品的研製與驗證,實現了我國首次繞月自由返回、高速再入和安全著陸回收,推動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航天科技水平的提升,體現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對科學技術的帶動作用。
科技盛典是中央電視臺繼“感動中國”、“中國年度經濟人物”、“體壇風雲人物”之後,圍繞科技宣傳主題,全力打造的國家級年度科技盛宴。節目以“科學界的盛事、科學家的盛會”為策劃思路,盤點年度科技成果,展示我國科技事業的重大進展與成就,宣傳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團隊典型,弘揚科學成就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精神。
中央電視臺 中國科學院 科技部 教育部
中國工程院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人民日報 新華社 光明日報 經濟日報 科技日報 中國教育報 中國科學報 央視網 人民網 新華網 光明網 中國教育新聞網 新浪網 果殼網
你正在為著創新激情和夢想奮鬥嗎?你想要分享成功者經驗嗎?你想加入“創客方陣”,去近距離接觸中國最高精尖創新工作者嗎?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推選活動現開通“創新通道”,只要你正在進行創新或創業工作,且創新內容為科技類。將你的創意或成品發送至:cctvchuangke@126.com 就有可能加入“創客方陣”,被邀請至晚會現場觀摩2015年《科技盛典》頒獎典禮。
注:被邀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買賣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