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綜合湖南衛視、本報記者曾鵬輝 報道國際雜交水稻大會日前在印度海德拉巴舉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主任袁隆平提出,超級雜交稻未來株型將走“超模”路線,身高將長到1.8米,甚至2米,三年內大面積超級稻畝産將實現超過1000公斤的目標。這是袁隆平院士第五次來印度推廣雜交水稻,他向來自美國、越南、菲律賓、馬達加斯加等近40個國家的農業官員和專家介紹超級雜交稻未來變化的趨勢,以及超高産最新研究成果。
兩個月前,袁隆平院士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的一次專家研討會上,將超級雜交稻的發展戰略交給其科研團隊討論,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超級雜交稻未來株型將達到1.8米甚至2米。
9月23日晚,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譚炎寧博士告訴記者,現在育種實行的是半低稈,也就是株高約1.2米到1.3米,高稈將是超級雜交稻發展的戰略。根據“稻穀産量=生物學産量(植株全部幹重) 經濟系數(經濟産量佔生物産量的比重)”的公式,要進一步提高水稻産量,需要保持在經濟系數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生物學産量;適當增加株高,可能是提高生物學産量的理想途徑。
對於近2米株高的水稻,稻穀品質會不會改變、稻田下雜草是不是茂盛、如何施肥、是否影響收割等系列問題,譚炎寧認為,只要模式成立的話(保持經濟系數不變),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
袁隆平院士很多年前就做過“禾下乘涼夢”,也就是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像掃帚,谷粒如花生米,他就坐在像瀑布一樣的稻穀下乘涼。看來,袁隆平院士這次是想讓夢想成為現實。
雜交稻育種之路
1960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論文,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
1995年8月,袁隆平宣佈:我國歷經9年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普遍比同期的三係雜交稻每公頃增産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
1999年,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産達到800公斤。
2011年9月,袁隆平研製的“Y兩優2號”隆回縣百畝超級雜交稻經過驗收,獲得畝産926.6公斤的成績,這預示着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畝産900公斤攻關獲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