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9月17日,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市文物工作隊近日在天壇辦事處柴莊居委會南側、濟瀆路西段,對天壇西苑安置小區工地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對發現 的磚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佔地2000平方米的建築基址內,考古人員發現了17座古墓葬,其中磚室墓16座、土洞墓1座。由於盜擾和20 年前的建築施工,這些墓葬頂部均已破損,墓葬結構殘缺不全。但是,在尚存的墓室內,考古人員仍發現了大量文物,其中部分陶器價值極高。

  據考古人員介紹,這批磚室墓除兩座為坐西向東外,其餘均為坐北朝南,墓室結構形制多樣。有兩室結構、南接甬道式,如8號墓墓室分前室、後室,均用小 磚鋪地,前室較深。有一個主墓室配一個耳室的,如5號墓即朝南向,有一個主墓室,西側有一個小耳室,其中在墓室北部出土“小泉直一”、“大泉五十”等王莽 時期銅錢。結合墓葬形制,考古人員初步判定為東漢早期。有三墓室結構,分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前後室結構,如6號墓主墓室南接甬道,北接後室,面積較大,比 其餘墓室深;後室位於北部,為雙棺室東西並列建築,拱券頂,形制很獨特。第二種是主墓一個,較淺,東西側各有一個耳室,南接甬道。

  該墓葬群出土器物繁多,共有60多件,主要集中於5號墓、7號墓和10號墓中。

  5號墓為東西向的前後雙室墓,墓室全長近6 米,出土木柄鐵劍一把、銅盆一個,還有陶灶、陶倉、陶奩等陶器碎片,而且這批陶器表面都施黃綠釉。鐵劍及銅盆位於後室棺木旁,陶器出於前室及前室耳室內。 在漢代,制銅技術已逐漸被冶鐵技術所代替,陶器製作大為流行。漢代墓葬銅器極為少見,因此彌足珍貴。

  7號墓西側室為棺室,南北並排置兩棺,出土有五銖錢。主室置隨葬陶器,有倉、奩、罐、案、耳杯、盆、盤、盒等生活類器物近20件,彩繪陶案上、耳杯 內、陶樽內,發現雞狗類動物骨頭。東側耳室放置有鴨、雞、狗等動物模型陶塑製品以及龜形座、灰陶燈等。出土陶器除灰陶罐及動物模型外,均施紅黑彩,色澤鮮 艷。

  最為珍貴的是龜形座博山爐。儘管爐柄以上部分已殘缺,但龜形座博山爐做工極為精緻,用泥質灰陶燒制。龜四足朝外正用力爬行,剛探出小腦袋,卻被背上 的一隻瘦猴伸長臂一爪死死按住,兩物相嘻的瞬間被定格在工匠的精湛技藝中。龜背模印連續的龜甲紋和連珠紋。中央有一個圓柱狀粗柄,擎托頂部的博山爐,定是 穩如泰山。單獨以龜或猴為造型體裁的文物並不少見,用兩種以上動物組合的也比較常見,如馬背駐有蜜蜂、猴子喻為“馬上封侯”。但是,龜猴組合的器物造型, 不僅在濟源地區,而且在全國範圍內,也屬首次發現,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0 號墓為前、後雙室墓,出土有壺、倉、罐、爐、博山爐、盤、熏爐、井、盆、缽、三孔灶等22件黃褐釉陶器和灰陶筒瓦,存放於前室。陶質明器在漢代廣為流行, 倉、灶出現較早,而井、爐在西漢中期以後相繼出現。這些隨葬品的出現對確定該墓葬的準確年代提供了直接的依據。筒瓦作為建築材料,在西漢時期由官府經營, 在建築遺址時常出現,在墓葬中則很少見。此件筒瓦,已採用輪制法,背面模印平行線紋,可見當時制陶技術已很成熟。

  該墓葬群位於濟源西部,東臨夏代原城遺址。所處區域古代文化積澱深厚,周圍遍佈商周和漢唐文化遺存,距2005年發現的五代壁畫墓不足300米。在 歷年的考古中,這裡也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墓群。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這些漢代墓葬墓室文化層中常伴有大量的泥沙,這與毗鄰古濟水東源頭龍潭有密切的 關係。因此,該區域在濟源歷史文化發展中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值得文物文化界及各方人士的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