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考古潛水員跳入小白礁海域。
出水的青花瓷碗 、燈盞、紫砂壺及印章。
中新網寧波6月24日電(記者 何蔣勇)小白礁,浙江象山縣漁山列島一個鮮為人知的一個小礁島,位於浙江象山石浦鎮東南約27海裏的漁山列島海域。2008年11月,考古人員在小白礁20米左右深的海床裏發現了一艘木質沉船。它被命名為“小白礁Ⅰ號”。近日,中新網記者前往象山漁山島,近距離觀察打撈現場,探秘這艘神秘商船的前世今生。
經前期調查和探摸,“小白礁Ⅰ號”為一艘中等規模的遠洋商貿運輸船,當時滿載着大量精美青花瓷和寧波特産---梅園石,是一艘以龍骨和肋骨為主要縱橫構架的尖(圓)底木質海船,約下沉於清代道光年間。
23日中午,記者從象山石浦出發,搭載快船經過2個小時,行程27海裏到達漁山島。記者發現這個遠離城市的安靜小島,沒有工廠機器的轟鳴,沒有公路汽車的呼嘯而過。小白礁位於北漁山島西側,因此到了漁山島後,隨即轉乘小漁船,10分鐘左右登上小白礁Ⅰ號沉船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平臺。
小白礁沉船現場水下考古隊長林國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08年在水底發現它的時候,整個海船遺址不是很明顯,被覆蓋住的。他表示,目前打撈上來的文物已經達到500余件器物,主要包括瓷器、陶器、銅器、錫器、石器、木器等器物。
“我們每天的工作都在不斷推進中,應該還是有值得期待的地方,還會有新的文物出現的。”林國聰表示,這艘清道光年間的商貿運輸船上器物很豐富,由於時間久遠,浸在水中的器具和船體腐蝕嚴重,但沉在泥底的還是保存比較好。他介紹説,這次發現的青花碗碗底有清晰的道光年款,還有五彩碗,都是全新的。
據了解,“象山小白礁Ⅰ號沉船”堪稱繼 “南海Ⅰ號”、“南澳Ⅰ號”之後的重大水下考古大發現,深受矚目。與當年的“南海一號”水下考古發掘相比,“象山小白礁Ⅰ號沉船”水下考古有何不同?記者就這一問題請教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他介紹説:“‘南海一號’是整體打撈,環境相對單純,而小白礁考古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特色,是在水下直接進行遺址的考古發掘。”
記者獲悉,沉船目前埋藏於泥砂夾蠔殼的海床之下,船體殘長約20.35、殘寬約7.85米,遺址散佈範圍長約23米、寬約11.2米。船體上層和船舷等高出海床表面的構件由於海水侵蝕等原因已不存在,但龍骨、肋骨、隔艙板、船底板等主要構件依然保存較好且清晰可辨,經過專家的研究和判斷,可復原程度較高。
今天央視對此次水下考古作現場直播。我國首批水下考古人員之一、資深水下考古專家研究員栗建安表示,整個直播策劃得都比較好,遺憾的是能見度比較低。他表示,水下考古最好、最佳的能見度在2-3米左右,今天預測的能見度是1米左右,但是實際上的能見度只有30-40cm。
“這本身是很有意義的考古活動,寧波是一個港口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小白礁沉船的發現再次佐證了這些説法。”考古直播指揮部執行指揮、寧波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松才表示,此次央視直播小白礁水下考古活動意義十分重大。
記者獲悉,今天(24日)在沉船遺址南端探方TN02E01和TN03E01有三組水下考古隊員下水進行水下測繪、錄像、拍照和文物提取,出水2件青花碗,並在工作船現場對出水文物進行清洗、清理、浸泡脫鹽等初步保護。全天共下水12人次,總潛水時間490分鐘。
此外,在本次水下考古工作中,還布設了水上—水下監控指揮系統,並將短基線運用於水下考古實踐中,這在國內尚屬首次。按照工作進度安排,預計本次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將於7月上旬結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