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平時你在動物園看到的它,懶洋洋,Q著張大圓臉啃竹子撒嬌賣萌。可是,在野外,當深夜來臨,它們竟然,竟然變身成了嗜食腐肉的“僵屍控”。這不,2011年11月9日午夜,四川平武縣的山林中,隱藏在一具牛羚屍體附近的紅外照相機拍到了這樣的一幕——一隻大熊貓抱著已經散發出臭味的牛羚腐屍大塊朵頤。
平武縣林業局紅外線相機拍攝到大熊貓吃牛羚屍體照片,這也是國內首次拍到大熊貓吃腐肉。圖/163.com
世界自然基金會知道了這個事兒可能會有點小不爽,畢竟大熊貓是他們的標誌。WWF在對大熊貓的介紹中這樣寫道:“這是一種平和的,吃竹子的動物”。
熊貓吃肉?食肉目,牙口好
要搞清楚熊貓為什麼吃腐屍,首先要搞清大熊貓的身世,而這得從它的牙齒説起。牙齒,是動物分類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最愛,因為他們發現,不同食性的哺乳動物,牙齒的形態和數目差異很大,而同種類動物的牙齒又很相似。更妙的是,牙齒堅固無比,是最容易保存下來的化石標本,這給研究動物演化發展提供了很便利的材料。動物學家把哺乳動物的牙齒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它們分別起到切割、穿刺、撕裂、研磨的功能。
大熊貓有兩對鋒利的犬齒,正是這兩對“短刀”曾多次咬傷遊客。那這鋒利的短刀是不是哺乳動物中的殺手——食肉目動物的標誌呢?食肉目,是哺乳動物裏“惡漢”聚集的一個目,豺狼虎豹熊狐獾貂都是其成員。如果你養過狗或貓,這些食肉目小寵物兩對尖利的犬齒或許也讓你印象深刻。雖然很威風,在但動物分類學家眼裏,兩對大尖牙並不是將一種哺乳動物劃到食肉目門下的依據。科學家們關心的是上頜最後一對前臼齒和下頜第一對臼齒,所有的食肉目動物,這兩對牙齒各自生出了兩個鋒利的尖端,當它們咬合在一起時,這四個尖恰好像鍘刀一樣可以切碎和撕裂任何堅韌的肌肉、韌帶,這兩對牙齒,也被特別稱作“裂齒”。這兩對裂齒,才是食肉目的標誌。大熊貓擁有典型的裂齒,屬於食肉目也就毋庸置疑。
現生大熊貓的頭骨模型,顯示了包括犬齒在內的各個牙齒。紅色的部分是“裂齒”,右上作為參照的是寵物貂的牙齒,它們都是食肉目的成員。圖/skull-bones.com
大熊貓轉型,素食者的煉成
那麼大熊貓是怎樣變成食肉目中的素食者的呢?其實,動物的食性充滿彈性。大熊貓所屬的熊科動物有著龐雜的食譜,雖然生著標準的“裂齒”,但在動物性食物缺乏和其他食物來源充足的時候,這些胖嘟嘟的傢伙會毫不猶豫轉換食譜。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大熊貓的祖先——800多萬年前的祿豐始熊貓(Ailurarctos lufengensis)是一種“廣食性”的,體形類似狐狸的動物,因為它的臼齒小而且平滑,還不能有效磨碎粗糙的植物纖維,所以它的菜單中還罕見植物。直至冰期來臨,原本廣袤的溫帶和亞熱帶森林面積迅速縮小,壓縮了始熊貓的生存空間,同時,在嚴寒的驅使下,那些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廣食性動物們也來到始熊貓的地域,與其展開競爭。
面臨這雙重壓力,始熊貓必須作出改變,要麼一代一代在環境壓力下變得更加強悍,要麼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後者是一條“捷徑”,因為無論地球的哪個角落,食譜龐雜的廣食性動物都是“全能戰士”,廣食性動物碰在一起,將會展開全面的競爭。而轉換菜單,就可以有效避免。於是,我們看到,200萬年前的小種大熊貓(Ailuropoda microta)——這是一種體形如胖狗的動物,已經擁有了粗糙寬大的臼齒,這是食草的標誌。食草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相比肉食,植物性食物營養匱乏,特別是這個才換了菜單的傢伙還沒有來得及演化出一套適應植物的消化系統。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它們必須不停的吃,我們無法目睹小種大熊貓的生活,不過現存的大熊貓一天要花費12-18個小時進食,吃掉12-38千克的竹子。同時,在自然的選擇之下,它們的身體一代一代的變得越來越龐大和近似球形,以降低身體散熱産生的損失。
大熊貓不僅沒有草食動物典型的消化系統,而且缺乏可以表達出任何已知的可消化纖維素的酶的基因,但研究表明,大熊貓消化道內確實有類似草食動物的細菌,這類細菌能幫助它分解纖維素。圖/nationalgeographic.com
到了100萬年前,森林再度向北延伸,大熊貓的祖先又得到充足的生活空間。這時,小種大熊貓已經被一種體形比現存大熊貓更大的巴氏大熊貓(Ailuropoda baconi)代替。從牙齒來看,巴氏大熊貓已經十分接近現存的大熊貓,它們都有寬大於長的有“舌側齒帶”和多結節咀嚼面的臼齒,幾乎是徹底的食草動物。這一時期,也是熊貓史上最繁盛的一段。
好景不長,一萬年前小規模冰期的到來,使得巴氏大熊貓重新退回南方溫暖的峽谷。更不幸的是,這一時期,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廣食性的動物之一——人類開始繁榮。在弓箭陷阱和鐮刀耕犁的逼迫下,大熊貓們更加走向衰落。直至今天,除了陜西南部、四川北部和西部面積不到6000平方千米的隱秘山嶺中還有1000多只野生大熊貓,我們只能在動物園見到那些被“馴化”的國寶。
腐肉,擋不住的誘惑
曾經轉換食譜而得以在與其他廣食性動物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大熊貓,也並非成了失去野性的大玩偶。野生大熊貓偶爾會去附近的山村裏抓羊吃,而它們的野外食譜更是包括了各種鳥蛋以及能捉住的一切動物。畢竟大熊貓的極限奔跑速度也在每小時40千米上下,比博爾特和劉翔快。你可能要問了,吃點活物也就罷了,為啥要那麼重口味吃腐肉呢?其實,對於大部分食肉野生動物,腐肉是最不能抗拒的誘惑,畢竟那也是蛋白質啊,而且得來全不費功夫。在生活艱難的大自然裏,浪費這樣的能量是不能被容忍的。所以動物屍體都會迅速吸引一大批食客前來,從獅子、熊到蒼蠅和各種甲蟲。以至於有些植物和真菌特別進化出腐肉一般的氣味,以吸引動物前來替它們傳粉或者散播孢子。
甚至,有些食草動物都抵擋不了腐屍的誘惑。比如河馬,這種祖宗十八代都沒有裂齒的傢伙,一向被認為是天生的割草機——的確,它們的大部分食物都是水邊的短草。但是,當河馬遇到腐屍,這些傢伙居然也會垂涎三尺。1995年9月,津巴布韋萬基國家公園Hwange National Park 工作人員目擊了河馬撕咬併吞食高角羚屍體的場面。此後這種有點違和的場景又多次在非洲大陸上演。畢竟,那是肉啊!
其實,大熊貓嗜食腐肉並非新聞,西方認識大熊貓的第一人,法國傳教士大維德Armand David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就曾轉述過他從四川獵戶那裏聽到的這個事實。只是現在越來越難以在野外見到這種動物的真面目,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大熊貓曾經,也依然是能在崇山峻嶺間獨自捫食的重口味愛好者。
參考資料:
[1] | Ewer, R. F. 1973. The Carnivor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New York, USA. |
[2] | Gittleman, J. L. 1999. Hanging bears from phylogenetic trees: Investigating patterns ofmacroevolution. Ursus 11: 29–40. |
[3] | Lifeng Zhu, Qi Wua, Jiayin Daia, Shanning Zhang, and Fuwen Wei. Evidence of cellulose metabolism by the giant panda gut microbiome. PNAS October 17, 2011 |
[4] | DUDLEY,J.P. 1996. Record of carnivory, scavenging and predation for Hippopotamus amphibius in Hwange National Park,Zimbabwe. Mammalia 60(3):486-490. |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