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大學要成為文化自覺的引領者
——訪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
“我認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鍵就在於正確理解文化的本質與核心。就個人而言,文化不僅是表面的知識和學歷水平,更多的應是內在的人文修養和精神境界;從國家來看,文化不僅表現于産業層面和文娛層次的表象需求,更集中反映了整個民族本體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家園!”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與記者談起學習中央六中全會精神的體會時,開口中的。
謝和平説,文化産品的豐富和文化産業的繁榮固然重要,但不能狹隘、單一地理解為創作幾部戲劇電影、開發一批動漫産品、發展若干文化企業。更為關鍵的是,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我們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根本還在於要以中華文化的偉大智慧和核心價值去影響世界。沒有文化的GDP強國,絕不等於一個真正的強國;缺乏文化自覺的GDP發展,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展。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強國,不僅是GDP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更要取決於文化層面的被認同和被嚮往。
謝和平説,大學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學有精神,大學有文化。大學文化不同於世俗文化、企業文化和政府文化,它的根本特性就在於具有先進性和引領性。無論古今中外,大學都始終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不僅創立了人文主義文化、科技文化、創新文化等世界文化主流,更一直承擔著影響和引領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
他説,六中全會的召開,為我們高校進一步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切實承擔起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責任,提供了重要機遇。要履行和發揮好文化傳承創新職能,我們必須認清大學的責任與使命,牢固樹立“五種意識”,真正成為推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引領者。
首先是牢固的文化育人意識。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真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文化思潮,以民族情結和文化認同,而不是依靠思想灌輸,來推進文化育人。同時,要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統一,使學生多一份人文修養和人文境界,促進身心和人格的全面發展。
強烈的文化創新意識。要充分發揮人文社科和理論研究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時代化、大眾化和通俗化,同時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堅持“學以致用”的文化擔當,開拓高校與政府部門、文化企業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加快文化原創成果向産業化方向轉化。
加快構建大學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共享,主動參與國家和地方文化産業建設,加強文化産業研究,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文化精品力作,促進社會文化産業發展。
要有開放的文化交流意識。既保持包容胸懷,又堅守文化自信,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文化熱點問題研究,推進海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加大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
還要有先進的文化導向意識。社會可能會浮躁,但大學不能浮躁;社會可能會功利,但大學不能功利。大學應當始終堅守“道德圍墻”,積極營造“厚德博學、虛心從善”的校園文化氛圍,堅守導向、不被市場化,堅守道德、不被功利化,保持大學文化的高尚性和純潔性,使大學成為社會的“精神家園”,主動承擔引導社會文化、影響公眾輿論、化解潛在矛盾的責任。
四川大學擁有115年的悠久辦學歷史,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鮮明的人文社科優勢,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談到川大在履行文化傳承創新過程中的職能作用,謝和平説,在鞏固知識積累、創新能力培育、國際視野培養的基礎上,川大鼓勵學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使學生不僅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還要心理好,既有知識、有文化、有智慧、有責任,又有胸懷、有境界。真正構建起“潤物無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機制。
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放在人才培養目標的首位,努力使每個學生多一份人文氣質、多一些人文修養,確立具有鮮明特徵的人文素質教育理念。近十多年來,川大構建了一套層次鮮明、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開設了《中華文化》、《四川大學校史文化》、《中國詩歌藝術》等8大類、100余門文化素質教育公選課,打造成了一批富有川大特色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
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和人文社科優勢,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國際儒學研究院等為龍頭,形成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重鎮,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品和力作。(記者 余長安)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