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時下,人們既在為教育家辦學搖旗吶喊,又在為教育家缺失捶胸頓足。在這一背景下,重溫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和實踐,具有現實意義。10月18日,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20週年誕辰,本文僅作為對陶行知的一種紀念。——編者

陶行知(雕像)

  辛亥革命翌年,即1912年,孫中山即發表《民國教育家之任務》演説;5月,蔡元培在參議院闡述政見,“教育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1922年,梁啟超在東南大學講演《教育家的自家園地》;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疾呼:“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師”;2010年,“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導教育家辦學”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時下,人們既在為教育家辦學搖旗吶喊,又在為教育家缺失捶胸頓足。儘管定義繁多,“教育家”概念卻抽象得近乎乾癟,對“教育家辦學”更是語焉不詳。

  提及教育家,言必稱陶行知。1946年8月11日,在社會各界人士匯聚于南京曉莊勞山之麓隆重公葬陶行知當日,延安民眾在中央大禮堂高調追思,毛澤東敬獻輓聯:“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獲此尊號者,唯獨陶行知一人,亦眾望所歸。

  陶行知何以偉大?

  1927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告別安逸的教授生活,脫下西裝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在南京神策門外一個僅三五戶茅棚的荒涼山莊,陶行知締造曉莊師範。開學典禮上,他聲情並茂道:“今天是我們試驗鄉村師範開學的日子,沒有教室,沒有禮堂,但我們的學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我們要以宇宙為學校,奉萬物作宗師,藍色的天是我們的屋頂,燦爛的大地是我們的屋基……”於是,建校舍,做飯菜,養家畜,挑糞便,幹農活,師生攜手,長幼並肩。為自建的大禮堂,陶行知欣然題名“犁宮”,並手書對聯一副:“和馬牛羊雞犬作朋友,對稻粱麥黍稷下功夫。”以“教學做合一”為校訓,哼唱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曉莊人共同實現“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的宏圖與“為三億四千萬農民燒心香”的夙願。

  1939年,國難當頭,生靈涂炭。重慶西北80公里處合川草街鎮鳳凰村,在年久失修的古聖寺內,懷著“要為整個民族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陶行知為抗戰烈士遺孤和保育機構難童創設育才學校。師生常常以稀粥解饑,以蠶豆下飯。有人勸他放棄辦學,“何必背著石頭過河”,陶行知答道:“我背的不是石頭,是愛人,”即以民主、大眾、科學、創造為四大方針的生活教育。

  如此內憂外患之悲涼,如此饑貧交加之淒楚,陶行知為中國教育史奉獻曉莊與育才這兩個經典樣本,自己亦成為一曲經典,萬眾景仰,至今猶如桃李園神燈,引領校長辦學。

  今日社會,要麼以“再窮不能窮教育”口號式的悲情來自我激勵,要麼以“億元打造一所小學”炫富式的癲狂來自我膨脹,回眸陶行知,重溫其風骨,是對教育家辦學最為感性的認知。於是,筆者去年不僅榮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全國教師徵文大賽一等獎,還奉上專著《海上教育家》。在上海書展的簽售儀式上,筆者呼喚“成為學校靈魂並賦予學校以靈魂的教育家”,秉承的顯然是陶行知1924年拋下的經典論斷——“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

  靈魂,既非宗教的虔誠,亦非政治的狂熱,而是一種由精深的學識、崇高的風骨、博大的情懷、堅強的意志、超然的人格熔鑄而成的感召力。要想解除對威權主義的恐懼與戒心,首推的應該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意義上的卡裏斯瑪,即超然的資質與魅力,登高一呼,萬眾歸心。

  教育工作者可以視教育為信仰、為宗教、為生命,但只有賦予學校以靈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才無愧於“教育家”之稱號;教育家可以不是一尊神祗、一座豐碑、一部傳奇,但必定成為學校靈魂,就像陶行知在《半周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中説的,是“教員的領袖,學生的領袖……社會的領袖”,進而真真切切地改造中國教育,改造中國鄉村,改造中國社會。此乃教育家立身之本。

  當今的校長,要是腳踏實地丈量著教育大地,不為路邊的名利所誘惑,不為腳下的陷阱所吞噬,不為頭上亮麗光環而眩暈,把物欲輕輕地放下,把浮躁深深地埋葬,把靈魂高高地托起,成為教育家,不僅是專業發展的價值取向,且指日可待。■上海師範大學 俞可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靈魂高高托起 1 時下,人們既在為教育家辦學搖旗吶喊,又在為教育家缺失捶胸頓足。在這一背景下,重溫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和實踐,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