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果殼DIY上前不久的 “嘆為觀紙”第一期:現代摺紙介紹 一文讓無數人喜歡上了摺紙這門藝術。死理性派也來湊個熱鬧,講一講摺紙背後的數學之美。
一張白紙,不剪不裁,卻能折出無數變化。有時候尺規作圖無法完成的任務,摺紙卻能解決。為什麼它能有如此多變化呢?這還要從摺紙對應的幾何操作説起了。
摺紙幾何公理1991 年,日裔意大利數學家藤田文章(Humiaki Huzita) 指出了摺紙過程中的 6 種基本操作,也叫做摺紙幾何公理。假定所有摺紙操作均在理想的平面上進行,並且所有折痕都是直線,那麼這些公理描述了通過摺紙可能達成的所有數學操作:
1. 已知 A 、 B 兩點,可以折出一條經過 A 、 B 的折痕2. 已知 A 、 B 兩點,可以把點 A 折到點 B 上去3. 已知 a 、 b 兩條直線,可以把直線 a 折到直線 b 上去4. 已知點 A 和直線 a ,可以沿著一條過 A 點的折痕,把 a 折到自身上5. 已知 A 、 B 兩點和直線 a ,可以沿著一條過 B 點的折痕,把 A 折到 a 上6. 已知 A 、 B 兩點和 a 、 b 兩直線,可以把 A 、 B 分別折到 a 、 b 上容易看出,它們實際上對應著不同的幾何作圖操作。例如,操作 1 實際上相當於連接已知兩點,操作 2 實際上相當於作出已知兩點的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操作 3 則相當於作出已知線段的夾角的角平分線,操作 4 則相當於過已知點作已知線的垂線。真正強大的則是後面兩項操作,它們確定出來的折痕要滿足一系列複雜的特徵,不是尺規作圖一兩下能作出來的(有時甚至是作不出來的)。正是這兩個操作,讓摺紙幾何有別於尺規作圖,摺紙這門學問從此處開始變得有趣起來。
更有趣的是,操作 5 的解很可能不止一個。在大多數情況下,過一個點有兩條能把點 A 折到直線 a 上的折痕。
操作 6 則更猛:把已知兩點分別折到對應的已知兩線上,最多可以有三個解!
一組限定條件能同時産生三個解,這讓操作 6 變得無比靈活,無比強大。利用一些並不太複雜的解析幾何分析,我們能得出操作 6 有三種解的根本原因:滿足要求的折痕是一個三次方程的解。也就是説,給出兩個已知點和兩條對應的已知線後,尋找符合要求的折痕的過程,本質上是在解一個三次方程!
尺規作圖到底局限在哪相比于摺紙的幾何操作,尺規作圖就顯得有些不夠“強大”了。不妨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尺規作圖裏的五個基本操作:
過已知兩點作直線給定圓心和圓周上一點作圓尋找直線與直線的交點尋找圓與直線的交點尋找圓與圓的交點這5項操作看上去變化多端,但前3項操作都是唯一解,後兩項操作最多也只能産生兩個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尺規作圖最多只能解決二次問題,加減乘除和不斷開方就已經是尺規作圖的極限了。能解決三次問題的摺紙規則,勢必比尺規作圖更加強大。
正因為如此,一些尺規作圖無法完成的任務,在摺紙幾何中卻能辦到。比如摺紙法可以實現作正七邊形,而這是無法用尺規作圖辦到的。
我們有更簡單的例子來説明,用摺紙法能完成尺規作圖辦不到的事情。“倍立方體”問題是古希臘三大尺規作圖難題之一,它要求把立方體的體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本質上是求作 2 的立方根。由於尺規作圖最多只能開平方,因而它無法完成“倍立方體”的任務。但是,摺紙公理 6 相當於解三次方程,解決“倍立方體”難題似乎是遊刃有餘。
有意思的是,用紙片折出 2 的立方根比想象中的更加簡單。取一張正方形紙片,將它橫著劃分成三等份(方法有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想想)。然後,將右邊界中下面那個三等分點折到正方形內上面那條三等分線上,同時將紙片的右下角頂點折到正方形的左邊界。那麼,紙片的左邊界就被分成了 3√2 : 1 兩段。
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建立各線段長度的關係,我們不難證明它的正確性。強烈建議大家自己動筆算一算,來看看三次方程是如何産生的。
第7個摺紙公理本文寫到這裡,大家或許以為故事就結束了吧。 10 年以後也就是 2001 年,事情又有了轉折: 數學家羽鳥公士郎(Koshiro Hatori)發現,上述的 6 個摺紙公理並不是完整的。 他給出了摺紙的第 7 個定理。從形式上看,第 7 公理與已有的公理如出一轍,並不出人意料,很難想象這個公理整整十年裏竟然一直沒被發現。繼續閱讀之前,大家不妨先自己想想,這個缺失的操作是什麼。這段歷史背景無疑讓它成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思考題。
補充的公理是:
7. 已知點 A 和 a 、 b 兩直線,可以沿著一條垂直于 b 的折痕,把 A 折到 a 上。後來,這 7 條公理就合稱為了藤田-羽鳥公理(Huzita–Hatori 公理),你可以在 維基百科 上讀到這個條目。在 2003 年的一篇文章中,世界頂級摺紙 藝術家 羅伯特 朗 (Robert J. Lang )對這些公理進行了一番整理和分析,證明了這 7 條公理已經包含摺紙幾何中的全部操作了。
看,藝術家都是先搞數學的!羅伯特 朗注意到,上述 7 項基本操作其實是由一些更基本的操作要素組合而成的,例如“把已知點折到已知線上”、“折痕經過已知點”等等。説得更貼切一些,這些更加基本的操作要素其實是對折痕的“限制條件”。在平面直角坐標係中,折痕完全由斜率和截距確定,它等價于一個包含兩個變量的方程。不同的折疊要素對折痕的限制力是不同的,例如“把已知點折到已知點上”就同時要求 x1‘ = x2 並且 y1‘ = y2 ,可以建立出兩個等量關係,一下子就把折痕的兩個變量都限制住了。而“折痕經過已知點”則只能列出一個方程,只能確定一個變量(形式上通常表示為與另一個變量的關係),把折痕的活動範圍限制在一個維度裏。
不難總結出,基本的折疊限制要素共有 5 個:
(1) 把已知點折到已知點上,確定 2 個變量(2) 把已知點折到已知線上,確定 1 個變量(3) 把已知線折到已知線上,確定 2 個變量(4) 把已知線折到自身上,確定 1 個變量(5) 折痕經過已知點,確定 1 個變量而折痕本身有 2 個待確定的變量,因此符合要求的摺紙操作只有這麼幾種: (1) , (2) + (2) , (3) , (4) + (4) , (5) + (5) , (2)+(4) , (2) + (5) , (4) + (5) 。但是,這裡面有一種組合需要排除掉: (4) + (4)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4) + (4) 實際上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給出的兩條直線不平行,我們無法折疊紙張使得它們都與自身重合,因為沒有同時垂直于它們的直線。
另外 7 種則正好對應了前面 7 個公理,既無重合,又無遺漏。摺紙幾何至此便有了一套完整的公理。
不過,摺紙的學問遠遠沒有到此結束。如果允許單次操作同時包含多處折疊,摺紙公理將會更複雜,更強大。摺紙的極限究竟在哪,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話題。
在這裡,簡單展示幾個摺紙幾何學的例子,分別是三等分角、黃金比例和正六邊形。圖片由果殼美術設計師 V晶V 製作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