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圖中這則微博當中提到的“地球上最快樂的人”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為此我們編譯了《時代週刊》上的原文,希望能夠回答大家的疑問。

快樂是可以測量的大腦物理狀態

  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理查德 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在實驗室觀察一位僧侶(明就仁波切)在冥想狀態下的腦神經活動時,驚奇地發現其左前額葉的電活動迅猛上升。戴維森教授慌忙復查了數據,但並沒有發現錯誤。“這簡直太神奇了。”他回憶説:“我們沒有想到會出現如此戲劇性的結果。”

  能讓戴維森教授如此興奮的事情一定不一般,因為他是同事們公認的幸福研究領域的領袖。在這一重要發現之前,他就一直致力於額葉活動與冥想者體驗到的快樂之間關係的研究。2004年,他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認為幸福不是一種模糊、不可言喻的感覺,而是一種可以有意誘發的大腦物理狀態。

快樂的作用

  研究發現幸福大腦的一些物理特徵對身體有重大影響。那些在心理測量中具有更高幸福感的人會比普通人平均多産生50%的流感疫苗抗體。荷蘭一項歷時9年的對老年病人的追蹤研究發現,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使個體的死亡風險降低一半。

  然而,幸福是什麼?沒有人能夠真正準確地回答。戴維森理解的幸福是“積極情緒狀態中的一個佔位符,一種人們不願意去改變而想保持現狀的康樂狀態,與人擁抱世界的積極態度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幸福的生理和神經機制角度回答了這些問題。腦影像技術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腦電圖(EEG)均發現左側前額葉是幸福所在的源泉。前者是對腦血流量變化的測量,而後者是對大腦神經回路電活動的監測。

左側前額葉電活動增強就代表更快樂嗎?

  用神經影像學的方法來測量快樂似乎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前額葉到底是創造了幸福的感覺,還是僅僅反映個體的情緒狀態呢?

  戴維森説:“我們很有信心地認為前額葉至少是某些積極情緒産生的源泉。”某些人天生就快樂因為他們的前額葉更活躍。嬰兒的研究證明了這一假説。戴維森首先測量了不滿一週歲的嬰兒左側前額葉的活動,然後讓嬰兒母親短暫的離開,觀察孩子的行為。他説:“有些孩子在媽媽一離開後就歇斯底裏地哭,另一些則顯得更平靜。”結果顯示,那些左側前額葉活動更強的嬰兒恰好是那些不哭的孩子。“實際上我們可以根據之前的測量結果預測當媽媽離開時哪些嬰兒會哭。”

  但近十年來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尤其是青春期前。那麼,負性經驗會不會摧毀一顆快樂的心?有可能,如果它們足夠極端和頻繁。但是戴維森發現,微弱甚至中等的負性經驗都是有益的。動物實驗發現,那些幼年時經歷過中等程度壓力的個體成年後比從未遭遇壓力的個體能夠更好的從壓力中恢復過來。由於人為地給小孩創造壓力是不符合科學倫理的,因此他通過分析人們對童年壓力事件的自我報告得出了相同結論。

  然而,天生快樂者和不快樂者在左側前額葉上有何物理差異?這當然在某種程度上和神經遞質(一種使神經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向另一個神經元的化學物質)有關。戴維森認為,當左側前額葉沉浸在許多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中時,多巴胺可能顯得尤為重要。

快樂就是期望和好奇得到滿足?

  幸福研究領域的另外一位專家是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助理教授布萊恩 克努森(Brian Knutson),他關心的心理模式是“期望”。克努森説,“人們以為快樂就是感覺良好,實際上幸福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期望。”和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相似,只不過他用錢代替了食物作為條件刺激。一旦被試贏了一場電子遊戲就會得到一點現金獎勵。他説:“我們觀察被試剛好要獲得獎賞前的腦活動,發現其與賺錢想法的積極程度有關。”

  了解“感覺良好”的神經生理機制是幸福研究的一個方面,另外一方面是了解積極情緒如何影響其它身體機能。正如腦科學研究一樣,幸福這個概念內涵豐富,因此研究者們傾向於選擇某個特定方面進行研究。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健康心理學家勞拉 庫巴讚思琪(Laura Kubzansky)選擇了研究樂觀主義。她用10年時間追蹤了1300人,發現那些自稱是樂觀主義者的人患心臟病的概率只有悲觀主義者的一半。她説:“這個效應比我們預期的更大,他們之間的差別就像吸煙者和不吸煙者間的差別一樣大。儘管我是個樂觀主義者,但是我不希望結果是這樣的。”

  同時,另外由庫巴讚思琪和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勞拉 裏奇曼(Laura Richman)的研究發現,希望和好奇(在某種程度上和樂觀有重疊的一種心理狀態)可以抵抗高血壓、糖尿病和上呼吸道感染。

  庫巴讚思琪説:“心理狀態如何影響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現在還不完全清楚。基於我們對焦慮和抑鬱的了解可以推測,神經內分泌功能和免疫炎性反應路徑(immune inflammatory pathways)會受到影響。”當左側前額葉活動時,除了主觀報告感到快樂之外,戴維森實驗中的被試皮質醇水平較低。皮質醇是腎上腺在壓力情境下分泌的一種激素,它會造成免疫系統功能的降低。樂觀主義者可能只是因為比悲觀主義者較少感到壓力,因此避免了由壓力帶來的有害生物化學物質的産生。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是,樂觀主義者可能會更好地照顧自己。除了常識之外很多研究都證明了事實確實如此。

如何才能更快樂?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家羅伯特 埃蒙斯(Robert Emmons)自1998年來的一系列研究發現,樂觀者更善於進行健康維護。埃蒙斯將1000人隨機分為3組,第一組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狀況並進行1-6的等級評分;同樣的,第二組被試記錄生活中使他們感到惱怒和心煩的事情。第三組被試除了記錄日常生活的事件外,還需要列出一件每日最感動的事情。

  結果最後一組不僅獲得了預期的幸福體驗的增加,並會花更多時間做運動,更願意進行常規的醫療檢查和健康防護,如涂防曬霜等。總體而言,感恩組被試的健康水平在上升。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更加精力充沛、充滿熱情和警覺。總之,寫日記讓他們身心更健康。提醒自己生活中的感恩之事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嘗試的簡單的保持快樂的方法。

  這些正性結果讓幸福領域的研究者備受鼓舞,而他們曾經很難拿到課題基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達謝 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説:“自從研究發現積極情緒和幸福感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或者抵抗疾病或者讓人更長壽,拿基金就容易多了。”感謝凱爾特納和戴維森以及其它研究者,讓積極情緒和幸福感領域贏得了久違的社會地位,這讓我們大家都可以更快樂。

  本文編譯自 TIME-The Biology of Joy

  圖片來源Buddha on the Brain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科學家,請幫我誘發一些快樂 1 圖中這則微博當中提到的“地球上最快樂的人”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為此我們編譯了《時代週刊》上的原文,希望能夠回答大家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