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國家雜交水稻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朱英國院士團隊近日發佈新的研究成果:所選育的“紅蓮型新不育係珞紅4A”,對水稻危害最嚴重的害蟲之一褐飛虱具有顯著抗性。

  該項成果15日通過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專家認為,珞紅4A對水稻褐飛虱具有顯著抗性,而且開花習性好,制種、繁種産量高,是國內外首個紅蓮型抗褐飛虱三係不育係。

  在位於武漢市花山鎮的武漢大學水稻實驗基地裏,記者看到,同一塊試驗田裏的不同水稻品種命運迥異:其他品種已被褐飛虱啃食殆盡、稻葉枯萎,而珞紅4A新品種依然青翠、長勢正旺。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介紹説,褐飛虱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水稻最主要的害蟲,它棲息于稻叢基部,吸食韌皮部汁液,對水稻生産構成嚴重威脅,暴發年份有些地方甚至顆粒無收。我國褐飛虱的發生面積常年在6000萬畝以上,已經成為造成水稻産量損失的第一大害蟲。

  朱英國説,褐飛虱的主要防治措施是藥劑防治和抗蟲性品種的利用,殺蟲劑的大量使用,不但對環境帶來了日益嚴重的負擔,而且殺死了稻田中的褐飛虱天敵,因此選育和栽培抗蟲品種成為褐飛虱綜合防治的基礎。

  各國科學家都十分重視水稻抗褐飛虱資源的挖掘和研究、利用。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菲律賓、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水稻褐飛虱抗蟲性研究。國內也有多家單位開展研究。

  武漢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對野生稻的研究,選育了一批有重要應用價值的抗蟲材料,鑒定、命名了多個野生稻來源的抗稻飛虱新基因,經雜交和多代回交,並借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培育出抗褐飛虱新不育係。

  據悉,武漢大學朱英國院士團隊早在1972年開始進行水稻不育和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並於1974年育成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係,其與袁隆平的野敗型以及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公認為雜交稻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

  目前,紅蓮型雜交水稻已開始大面積産業化推廣,並逐步打開國外市場。在越南、老撾、孟加拉國、幾內亞等國家和地區種植均表現優異。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我國專家破解水稻抗蟲世界難題 雜交抗褐飛虱 1 朱英國院士團隊近日發佈新的研究成果:所選育的“紅蓮型新不育係珞紅4A”,對水稻危害最嚴重的害蟲之一褐飛虱具有顯著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