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寒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氣溫逐漸下降,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我們可以隱約聽到冬天的腳步聲了。

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寒露之後,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我國傳統將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寒露· 節氣養生

寒露時節護肺保陰才養生

寒露時節,萬物隨著寒氣的增長,逐漸蕭條衰落。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也逐漸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盛。在養生方面,我們要使體內的生理活動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陰陽平衡。根據四時養生中強調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寒露時節必須注意保養體內的陰氣。

秋與肺相應

“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説,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幹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

由於天氣漸冷,日照減少,秋風蕭瑟急勁,往往使人情緒不太穩定,心情燥動,容易産生悲愁憂傷之感。看到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有蕭條、淒涼、垂暮之感。悲憂最易傷肺,故宋代養生學家陳直説:“秋時淒風慘雨,老有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説,使役其神,則忘其秋思。”如若過度興奮激動,使陽氣浮動,很可能引發疾病。因此,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可以平素的興趣愛好為基礎,盡情玩樂寧志、陶冶情操、穩定情緒、提高機體的防燥能力和免疫能力。 過了寒露,天氣由涼轉寒,入夜後更是寒氣襲人。常言道:“寒露腳不露。“這就是告誡人們應注意天氣變化,特別要注重保暖,及時增減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腳,以防“寒從足生”。

寒露 · 節氣飲食

重在平衡五味

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幹口燥等症。

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

清潤、溫潤的食物,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們品嘗螃蟹的最好時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適宜多吃。

寒露 · 詩詞賞析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唐·戴察)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幹。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凈宜看。
  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池 上》白居易

  裊裊涼風動,淒淒寒露零。
  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
  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寒露》左河水

天高晝暖夜來涼,草木蕭疏梧落黃。
   日享菊香播小麥,夜嘗梨貝養脾腸。

《敗荷鹡鸰圖》唐寅

  飛喚行搖類急難,野田寒露欲成團。
  莫言四海皆兄長,骨肉而今冷眼看。

《木芙蓉》(韓愈)

  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
  艷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
  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願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

《寒露》韋凱

  寒寒樹棲鴉,露露水中花。
  淺井泛皎月,靜秋知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