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6月正值貴州的雨季,在這個多雨的時節,中央電視臺7集大型文獻紀錄片《科學發展鑄輝煌》的一個攝製小組,在導演王森的帶領下來到了這個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山多是貴州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而雨天則整整陪伴了攝製組7天,也正是因為這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拍攝的主題,使得這次採訪變得十分珍貴,往事歷歷在目……

    “楊八郎”的今天

     總書記留下資助款

    據觀音橋辦事處黨委書記吳道國介紹,“楊八郎”今年74歲,本名楊德才,因生了8個兒子被當地人取了個外號叫“楊八郎”,再加上一個女兒,共有9個子女。當年,由於孩子多、家境窮,全家20多口人個個面黃肌瘦,蝸居在僅有30多平方米的茅草棚裏。
在畢節地區,除了農村“延續香火”的濃厚傳統意識之外,多生兒子還有其特殊的原因。由於要在大山裏生存,平時挑個水,趕個集市都必須走半天山路,更不用説上遠處的陡坡去開荒,家裏面要是沒幾個男勞力還真撐不下來。而畢節地區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被聯合國相關組織認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對口糧的需求,使得人們持續墾荒,這就導致原本已很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雪上加霜”,最終陷入到了“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之中。

    這種困境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80年代。1986年5月的一天,楊德才正蹲在自家低矮的草屋裏編竹筐,村幹部突然火急火燎地跑進來喊道:“八郎,快,快點,領導來了。”還沒等楊八郎回過神兒來,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就彎腰鑽進了草屋,隨即緊緊握住楊八郎粗糙而瘦削的手,仔細詢問他家有幾口人,幾畝地,都種什麼莊稼,平時的口糧夠不夠吃,孩子們有沒有上學。

    聽著楊八郎的回答,看著家徒四壁的屋子和屋裏一群明顯營養不足的孩子,胡錦濤同志拿出500元錢遞到楊八郎手中,並勉勵他要勤勞致富。1988年、1996年胡錦濤同志又兩次到楊八郎家看望。2005年2月,已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再次到畢節視察時,還惦記地詢問起楊八郎的情況。

    全家人住進磚瓦房

    為了幫助百姓走出困境,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在胡錦濤同志的倡導和推動下,貴州省成立了“畢節試驗區”。經過20多年的努力,楊八郎家原來的茅草房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磚瓦房,“這是新建的居住區,由政府投資3000多萬元,用了半年時間修建完成。”吳道國介紹道。只見村民的房子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房屋的外頂施以黑色磚瓦,整體外墻為白色,墻面上還繪著具有典型苗族特徵的圖案,極具黔西北特色。

    見到老人時,他正在房前哄自己的重孫子,雖説耳朵有些背,但身體還算硬朗,提及多子多福,老人百感交集:“子女如果沒本事,不孝順,再多又有什麼用?”據村裏人介紹,楊八郎的前4個孩子因為沒有趕上計劃生育,比如老大就又生了8個孩子,生活就相對苦一些。現在他們整個家族有40多口人,20多個都已到外地打工。加上農村的低保待遇和孩子們的供養,楊八郎的溫飽已不成問題。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