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于2月24日(農曆大年初九)播出第六集《酥》,以“點心”為主題,把中國製作精良、品類豐富的點心搬上熒屏,探索“小點心”所寄託的中國人的“大心意”。 節目播出前,“舌尖3”總策劃周垣偕分集剪輯呂剛、片中人物蔣露露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分享“小點心”背後的“大世界”。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主創團隊訪談側記之六
“小點心”裏藏著“大心意”
點心作為中國烹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素以歷史悠久、製作精良、品類豐富、風味多變而著稱。每一道小點心背後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風土人情。
人們愛吃點心,是因為除美味之外,點心還寄託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大量的中式糕點,至今仍然是中國老百姓人情往來不可或缺的饋贈佳品,它們就像一面鏡子,折射著時代變遷和人情禮儀。點心伴隨著中國人走過一年四季的節慶日子,也見證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完善,承載著人們仁愛互助的精神。
總策劃周垣介紹,“點心”這一集,主創團隊一方面注意呈現中國面點的獨到之處,而更重要的是通過拍攝“點心”,反應寄託在這“點點心意”背後中國人豐富的情感世界。
本集剪輯師呂剛談及對於該片的創作,表示自己很“磨蹭”、很“倔”。出於對節目的認真負責,他在工作中自己總是一幀一幀反反復復地剪輯,甚至有的時候一兩個小時過去了,發現自己還停留在這一幀。但正是這股倔勁兒,也體現了他對於工作的高要求及不敢怠慢的態度。
荷花酥
露露在看完本集後,認為可以用片中的一句話概括她此時的心情:點心,是中國人飲食生活中最為溫情的部分。
她説:“片中所講的‘重陽糕’傳達的正是中國傳統的孝道,不僅僅是寓意,也包含著行動。如重陽糕必須當天做當天吃,孩子們必須趁新鮮把糕買回去孝敬老人,這就是孝敬老人要趁早,要時時刻刻。不管我們做的點心造型多美,味道多好,多麼甜蜜,也抵不上父母、長輩見到兒女心中的那份甜。《酥》拍出了點心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拍出了那點點心意,讓人感到溫暖,也堅定了我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的決心。我的工作不僅是傳遞美味,更是傳遞一種美德。”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主創團隊訪談側記之六
既是食物,也是信物
在本集中,郭秀清不僅善於製作大壽桃,更善於製作山東大饅頭。大饅頭不僅帶給了郭秀清一家生計,也帶給她一個樸實的丈夫。
朋友們經常開玩笑問郭秀清的丈夫,你怎麼找個農村媳婦,“哎呦她家大饅頭好吃!”他説。
當然,郭秀清的丈夫當初可不真是為饅頭去的,而是為人去的,但這樸實的大饅頭,恰恰成就他們定親時的“信物”,成就了他們夫妻的緣分,也預示了他們樸實而溫馨的婚姻與愛情。這就是中國食物的魅力,傳情達意,寄託著中國人含蓄而真誠的民族性格。
郭秀清
“比如我們節目中的上樑糕、重陽糕、嵌字豆糖,這些東西其實表面上看是點心,其實每一件,都是中華文明優秀文化的信物,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和中國人的節日和民俗緊密聯絡,為什麼?因為點心有美好的寓意,裏面附著著心思。”周垣説。
訪談現場主持人問到為什麼以“點心”為主題的這一集《酥》要放在第六集,放在“舌尖3”的後半段來呈現給大家。周垣坦言這牽扯到第三季整個八集在主題和內容上的立意和編排。因為第三季節目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人和食物的關係,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分門別類,整個八集的播出順序,如第一集器物,實際上是從器具的角度講述中國的烹飪術。很多烹飪技巧是因為器具衍生出來的,有很多技巧,又推動了器具的革新,從這個層面為大家呈現中式烹調術。第二集“小吃”和第三集“宴席”則基本上講的是食物的空間,“小吃”是地域的空間,“一方水土一方人”;宴席一定是飲食的極致表現,它是從普通的民間一直到最高等級的宴席,文化上的一個空間。再談到之後的“食養”、“食人”,還有今天的“點心”、明天的“時節”,都是從不同的層面來尋找這些食物和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比如“點心”,是從人和人之間的心意上,“時節”是從人和自然的關繫上,都在尋找不同的角度進行呈現。第八集叫“融合”,從食物的味道、食材的演變、飲食習慣的變遷上來探討中國飲食文化的生生不息,因為我們今天剛好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裏,人的遷徙帶來食物的變化和發展。所以整個八集是按照這樣一個思路來建構的,所以今天順理成章,就該點心登場了。
面果兒
點心背後的暖心人
本集中不僅展現了諸多美味的點心,同時也從側面介紹了製作這些點心的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執著于磨煉自己的技藝,用耐心與真心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製作出琳瑯滿目的美味糕點,他們才是這小小點心背後傳情達意的“暖心人”。
來到直播間的90後姑娘蔣露露,現在在溫州的一所職業高中教授面點,學藝十年,平凡的麵糰在露露手上變幻著造型與味道。每個週末,露露都會利用業餘時間教家庭主婦們做中式面點,主婦之所以想學面點,是想能用美味的糕點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能多吃一口飯,吃飽一點。這是這樣的愛,感染到露露,讓露露明白用心做、用愛做,才是一切美食的真諦。
瓜子酥
在談及本集在主人公的選擇上,周垣介紹,從南到北,每一個人物都經過千挑萬選,最終確定。
如王志強先生,之所以選擇他,因為他是面點大師,尤其善於做面果兒,是最權威的。他用中國烹飪技法中的“蒸”做到了極致,把面果兒做得以假亂真,這裡面其實有著很多的技術攻關。因為點心一蒸起來,就不會完全保持原來的造型。但王志強先生就能做到,蒸完了跟沒蒸前在形貌上基本一致,保持了外觀上的美感。他在這個領域是獨一無二的。
王志強先生
本集在講粵點的時候,選擇拍攝90多歲高齡的陳勳,他是南方粵式面點的泰斗級人物,粵式面點的“四大天王”的定位就是他提出的。而且他從十幾歲就做面點,經歷了80年漫長的職業生涯,這是很少見的。選擇陳勳老先生,就等於選擇了“粵點”的一段歷史。當今廣東“茶點”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正餐,點心從北方到南方一直髮展,到廣東,已經超越了正餐。“粵點”已經將點心發展到一個極致。陳勳就是完整地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陳勳老先生
粵式面點的“四大天王”
片中山東的郭秀清令人印象深刻。山東是北方吃麵食的典型地方之一,山東的民間面點非常豐富。小麥進入中國之後,最早也在山東生根發芽。郭師傅這個人物非常樸實,她做一輩子饅頭,一生都跟饅頭結下不解之緣。她就像大饅頭一樣,淳樸而實在,這也是主創團隊選擇她的重要原因。
饅頭
“之前我們選的都是年長的老師傅,露露卻是個年輕人的代表,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露露完成的是中式面點的傳承和發揚。現在人們總講烘焙,事實上‘烘焙’是西式的,現在年輕人做蛋糕、做麵包,做的都是西式糕點。而我們自己中式的點心其實在年輕人的群體中是式微的。露露既是年輕人,又是在做中式面點,而且還有創新,比如她的“瓜子酥”和“中國結面點”,這其實是把中式面點進行了改良,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所以我們選擇她。”周垣説。
食物因人而生動,人又賦予了食物以魂魄。它們有名有姓,有身形,有身骨,有魂魄,這是食物,也是信物。
瓜子酥
小花絮:手把手教您做“瓜子酥”和“中國結面點”
片中主人公蔣露露在大學期間,參加了一次全國烹飪大賽,她的參賽作品瓜子酥,獲得一等獎,從那時起,露露就喜歡上了中式面點。在直播訪談現場,露露準備了低筋麵粉、細砂糖、無鹽黃油、椒鹽、竹炭粉、原味瓜子仁、抹茶粉和水等原料,手把手教大家烘焙她的成名作“瓜子酥”。當然,一種怎麼過癮呢,還有中國結面點也將一併奉上!
把手教您做“瓜子酥”和“中國結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