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8年2月9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發佈會在北京舉行。發佈會上,總導演劉鴻彥偕30余名創作團隊成員亮相。據了解,他們個個身手不凡,劉鴻彥是資深的紀錄片創作人,代表作《中國人的活法》、《我們這五年》等曾獲得國內紀錄片大獎。她説:“《舌尖三》主人公有一句話挺打動我們,他説‘愛是最好的調味品’,我們都是憑著對於舌尖品牌的愛,對於這個節目的愛,和對於觀眾這種期待的愛,來做這部作品的。”她表示,食物是中國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一季希望探索的是“中國人是如何一點點吃成了今天的樣子”。
總導演 劉鴻彥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在開播發佈會現場,總導演劉鴻彥説:“《舌尖上的中國》是在大家的關心下成長起來的,作為主創團隊,我們非常感謝各位領導、觀眾、媒體朋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來到現場的主創團隊,他們是總策劃、分集導演、攝影師代表、錄音師代表、作曲、片頭設計製作、海報設計製作、還有我們的助理團隊,大量的90後新生代,我們的導演團隊中也有一位90後--王申,承擔了節氣主題這一集的導演工作,我們希望能夠在片子裏呈現出更多年輕的氣息。大家看到的這30幾人只是我們整個創作團隊中的一小部分,沒能來到現場的還有後期製作團隊,他們還在機房中奮戰,這一次的拍攝我們還邀請了來自荷蘭的攝影師、剪輯師以及台灣地區的攝影師和導演,總共近二百人的團隊。在這十個月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傾盡心血,希望能夠為大家呈現一部色香俱全的精神大餐。
這一季的核心主題是品味中國、品嘗人生,食物是我們中國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一季我們希望既近觀食物之美,又遠眺文化淵源。
一個品牌的成長需要不斷持續創新,這是我們央視紀錄片歷久彌新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這一季的重要創作宗旨,在這個訴求下我們的8集主題分別是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時節和融合。
大家可以看看桌上的菊花茶,一大朵菊花配了6顆枸杞,菊花是中國最常見的養生食材,那麼在現在這個季節該怎麼喝,如何搭配,這就是我們中國食物養生文化的一部分,背後折射的是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和生活觀,這也是我們食養這一集的主題。
我們的分集片名也從説文解字的角度切入,選擇與美食相關的一個中國字作為名字,從對文字的追根溯源中,將中華文化與食物進行最直觀的結合和呈現。
同時在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上我們也有些自己的小追求。比如在精美呈現食物的同時,更強調紀實風格,用紀實影像更真實地表現食物背後人物的故事,還有同期聲的錄製上,也追求突破,我們的錄音指導范立明老師曾拿過艾美獎,對錄音的要求非常高,為了體現聲音的層次,他費了很多心思。”
現場播放的正片段落“河南穿山灶”出現在“器具”一集,講述的是河南三門峽特有的地坑院內穿山灶,能夠讓廚師很快做出當地著名的十碗席。這種烹飪方式,是當地老百姓數百年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體現。《舌尖》第三季將“器具”獨立成篇,講述了灶、刀、壇、鍋、盤、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
總策劃 周垣
好故事和美食都是不期而遇
現場播放的正片段落“陜西水盆羊肉”是“小吃”主題這一集裏出現的美食,講述西安的老白父子經營的水盆羊肉店,每天熬湯、煮肉、打饃,定時關門,幾十年如一日。總策劃周垣談及舌尖3主人公選擇時説,“人物的選擇,原因要從食物裏去找。 第三部舌尖,我們希望能有更寬廣視野和表達的深入。食物不僅僅是口腹之欲,也不僅僅是時尚的話題。中國人以世界上極少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是我們敘述的原點。對一個古老的民族而言,食物的重要滲透在我們文明的一切領域,中國飲食的精巧也來自於食物在生活中獨一無二的地位。食物是財富,是心意,是生計,是中國國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明白食物背後的道和理,才會懂得人的堅守,比如小吃,繁複的製作不簡單,對這種不簡單天長日久的堅持,在浮躁中的持守,小吃裏也就有了大道理。 好故事和美食都是不期而遇,對食物的認知,會讓我們心生感恩,才會最終抵達審美。”
導演 張木
有一個詞叫“味道”,
我們不僅要品到“味”,還要品到“道”
現場播放的正片段落“辣椒的前世今生”揭秘了辣椒是怎麼從觀賞植物成為食物的過程。這一集以融合為主題,導演張木在談創作思路時談到:“我們一開始策劃的時候,想要講一下食物的歷史方面,是這一集和其他不太一樣的地方。辣椒只是我們其中一個,還有別的東西,中國人餐桌上的每一個東西,都是有淵源的,都是有源頭的,都是可追溯的,就像我們去調研、拍攝的時候,有時候你會第一感覺發現地域非常明顯的差異,慢慢進入之後發現建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這是食物在遷徙當中留下的痕跡,這個痕跡就是我們特別感興趣的地方。我們其實是想講述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物是怎麼一點一點走到中國人的餐桌上,又走到中國人的舌尖上,我們想把它的前世今生講清楚,這是我們最感興趣的地方。我們這一季的舌尖,希望大家不僅能夠看到很漂亮的美味,能夠看到很好吃的東西,中國人有一個詞叫味道,我們不僅想大家品到味,還想大家品到道,這是我們希望的。”
導演 沙洛
餐桌文化背後的禮儀
宴席主題這一集的導演沙洛説:“我這一集除了美食以外,也講了很多美食背後的禮儀,禮不是道理的理,更多的是指禮儀,這個禮儀在拍攝的地方,比如説我去的一個地方,把禮儀叫做應酬,並且它是有課本的,小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要學禮儀,課本是文言文,是小孩子要背下來的,其實道理是來自於儒家的典籍。包括筷子怎麼放,怎麼禮讓老人,包括上菜的規矩、吃飯的規矩,所以咱們這一集是更多地著重于餐桌文化背後的禮儀。”
總導演劉鴻彥在臨近結束時表達了對央視大平臺的感恩之心:“我是1993年進入《東方時空·生活空間》開始紀錄片創作的,可以説20多年來是央視這個平臺培養了我,我們這個團隊的每一位對紀錄片都有著像老白一樣的固執追求,擇一事終一生,而央視這個平臺恰恰給予了我們這些創作者以最充分的成長空間,這一次舌尖的創作過程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個平臺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今天能站到這裡和被提及的是非常幸運的一部分,支撐舌尖這個品牌的還有臺裏眾多頻道和團隊的夥伴們,非常感恩他們,我們自己也很感恩,能在這個平臺上和大家一起不斷創新,不斷成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