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時間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隨著2018年的到來,最後一撥90後也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所以前段時間“十八歲”懷舊風在朋友圈大肆興起,小編不禁也跟著感慨了一把。90後的標配中少不了影視作品,在汗牛充棟的作品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作為特殊的記憶則跟90後這個群體的成長息息相關。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時,正是最早一撥90後自由徜徉在大學生活裏的時刻;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時,這一撥90後剛剛告別大學,步入社會;而到了2018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要播出時,他們則已經成為了行業裏、乃至社會上的中堅力量。所以幾乎可以説,《舌尖上的中國》“參與”了最早一撥90後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陪伴他們成長並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青蔥歲月 懂“饋贈”而知“感恩”
同樣作為“真愛粉”,小編猶記得當年同學們在宿舍一起圍坐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時的“盛況”:大家手裏各自捧著薯片、乾脆面、瓜子等零食,腦補自己吃的就是片中的美食,吞咽口水的聲音在小小的宿舍裏此起彼伏。但看饞了還好説,“更嚴重”的是看到想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片中對美食之外所呈現的人文風情及地域特色,成了同學們“對號入座”的標記:拉麵是蘭州的、臭鱖魚是徽州的、火腿是金華的……視覺牽動味覺、味覺喚起記憶,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每一集都有人看著《舌尖上的中國》想起家鄉。第一次離家的同學看到動情處,會時不時帶著哭腔説:“我想我媽媽做的菜了……”還有人説:“ 其實故鄉只有一小塊,它在我的舌尖上。”看來《舌尖上的中國》除了會刺激人分泌唾液流下熱淚,還會催生詩人。
在那樣的年紀,每個人都對新鮮事物有著永無休止的追求。《舌尖上的中國》或許也只是他們轟轟烈烈青春裏的驚鴻一瞥,但是卻讓他們透過最平凡的日常煙火,窺到了人情世故,也喚醒了他們對家國的集體榮譽感,對此,有人戲稱:“看完《舌尖上的中國》就更覺得中國土地寶貴而神聖,因為你不知道上面會長出什麼好吃的來……”就這樣嬉嬉鬧鬧、淚眼婆娑地追完了第一季,也讓他們在大學最後的時光通過美食來看社會、察百態、懂反哺,所以以後無論走多高多遠,記憶裏的指路標都會將他們指引回到最初出發的地點,那裏三餐四季、果蔬桃李,單純清簡,卻是人間至味。
砥礪前行 更識人間滋味
至《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時,第一撥90後剛剛從大學畢業,身份也從第一季時的“大學生”,過渡到了有著各種角色定位的“職業人”:廣告人、銷售員、美食家等等,但無論身在哪個行業,他們都褪去了最初的稚氣,開始承擔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和挑戰。辛苦一天,下班後再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有人偶爾會想起第一季時那仿佛永遠也用不完的大學時光,然後奇怪:“為什麼當時和同學擠在小小的宿舍裏吃著泡麵追《舌尖上的中國》覺得好開心,此時在自己獨立的小房間裏再看《舌尖上的中國》竟會有不少複雜滋味呢?”
細細一想,原來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唯一沒變的,是鏡頭內的煙火人間,歷經千百年卻愈久彌新,永遠都那麼迷人。每一道經過蒸、煮、煎、熬、燉、煸、烤的美食,都仿佛透露著無盡的人生哲理:再緊張的生活,都需要慢火細燉方能入滋著味。就算忙到起飛加班至深夜,趕回家的路上也要記得慢下來仰望星空。
暌違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馬上就要播出了,如今最早一撥90後們又變成什麼樣了?是像80後那樣幹練沉穩?還是像00後那樣靈動,內心依然住著一個小孩呢?但即便我們的年齡和心態一直在變,大家對待《舌尖上的中國》的期待卻一如既往,第三季的先導片一齣來,眾多網友便紛紛表示已經坐不住了。
對於大家的這份兒期待,小編表示特別理解,因為先導片裏的美食雖然全都是一閃而過,但已經足夠讓大家垂涎三尺了!
這金燦燦的芝麻油,感覺咬開一顆芝麻就會滿嘴生香。
這些排兵布陣般的面點和粥湯,是最日常卻最容易得到滿足的美食。
這歷經湖水滋養風乾日曬的新鮮魚幹,沒入鍋就仿佛已經飄散了香味。
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又會如何陪伴大家,留下怎樣的美好記憶呢~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