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創新中國》首映式在京舉行人工智慧煥活經典聲音

紀錄動態 來源:央視網 2018年01月18日 15:40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當各種黑科技聽起來還只是傳説時,紀錄片這個向來被視為“陽春白雪”的文化領地,卻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場”。

主視覺

  1月18日上午,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首映式暨“創新引領中國”媒體行動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來劇院”舉行。據悉,這部即將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創新中國》,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慧模擬人聲完成配音的大型紀錄片,節目解説部分全程運用人工智慧配音。已逝“配音大師”的聲音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重現”,李瑞英、朱軍等央視“國臉”悉數到場,見證這奇妙又激動人心的時刻。

  見證“奇跡” 全球首部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即將上線

  “用事實説話,焦點訪談”,這段深沉雄厚、氣勢不凡的聲音是很多人歲月記憶中的一部分。聲音的主人叫李易,我國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曾為《再説長江》、《大明宮》、《美麗中國》、《人類星球》、《遷徙的鳥》等多部紀錄片及影視作品配音,業內享譽極高。但這位優秀的播音員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享年50歲。

  很多人懷念李易老師以及他的聲音,特別是紀錄片導演。《創新中國》總導演史岩就是其中之一,當他在考慮節目配音員人選時,反復思量仍覺得李易是最適合的,然而斯人已逝,無力回天。但一次特殊的機緣也因此造就。

  《創新中國》是一部關注中國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節目,節目組曾花了半年時間,在浩如煙海的科技創新項目中進行篩選,可以説對國內高科技的“行情”瞭如指掌。語音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慧的一部分,中國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該片專門為此拍攝和製作了一個段落。總導演史岩因此“靈機一動”,想到一個點子:能不能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李易的聲音?

  科研人員得知這個點子後,也感到這是一次優化算法、提升人工智慧水準的機會,於是雙方一拍即合。但後面經歷的磨難是大家都沒想到的。為此,從人工智慧工程師到導演和音樂編輯,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日夜加班,不斷改進,才有了今天的精彩表現。

央視著名主持人齊聚一堂

央視著名主持人齊聚一堂

  首映式現場還播放了一段李易老師生前的作品和《創新中國》中人工智慧模擬的聲音進行對比,這讓十分了解李易的李瑞英和朱軍等“國臉”直呼“嚇人”,紛紛表示基本聽不出差別,體育頻道主播沙桐更表示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受到了威脅。

  製片人劉穎和徐歡表示,這不只是對李易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而弘揚創新精神、鼓舞創新者,是《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出於對這個核心理念的堅持,與以往首映式不同的是,這次首映式不僅為節目本身進行宣介,還延展出豐富的內容,希望大眾關注中國的創新實踐和創新努力,呼籲全社會愛護創新者,弘揚創新精神。

  講好創新故事 讓科學和藝術結緣

  從發佈會上首次曝光的節目宣傳片可以看出,《創新中國》不僅呈現出中國創新實踐的宏偉與浩大,還將鏡頭對準推動中國創新的個體與群像。據導演組透露,這部片子通過具體、生動的故事,來呈現主題。

  “講好創新故事”幾乎成了劇組的口號,而這並非易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紀錄片在國內還是首次嘗試,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只能靠創作組自己摸索。製片人劉穎表示,每個故事改七八遍甚至十幾遍,都是很正常的。有些年輕導演因為不堪重負而哭了鼻子。

《創新中國》主創團隊

《創新中國》主創團隊

  “創新,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激動人心,”總導演史岩説:“我們通過製作《創新中國》,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創新者的艱辛。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我們要向科學致敬,向科學精神致敬。”

  製片人徐歡透露,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充滿了“坎坷”和“磨折”,而這些戲劇性並非刻意為之,實際上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大科技項目的非凡歷程展現出來,是對所有創作人員的考驗。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江濤也表示,這是科技向藝術的致敬。

  “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可以擴展成為一個系列片,”總導演史岩説:“現在我們才發現,科技領域的故事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導演關注這個領域,去拍攝和展現當代中國的創新故事。”

  正因為這個心願,今天舉辦的活動特意邀請了很多科研人員參加,包括在節目中出現的一些重要“角色”。

  暢談科技改變生活 靈感與腦洞齊飛

  納米發電機的發明者王中林院士、幾十年致力於改造鹽鹼地的歐陽竹、火箭發動機的設計人員陳建華、“人造小太陽”聚變裝置實驗運行的總負責人龔先祖……這些科研人員在公眾視野中很少出現,他們所從事的研究距離普通人看似遙遠,但一旦成功,卻將改寫我們的生活。“納米發電”雖然還在試驗階段,但已經製造了驚喜,它可能改變我們獲取能源的途徑;“人造小太陽”則是模擬太陽的聚變原理,可以釋放出極其驚人的能量;鹽鹼地的成功改造將在2020年貢獻出100億斤糧食;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則能我們把送往更為遙遠的太空。

  據導演組透露,這樣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以至於他們在遴選時都會感到“痛苦”,每個故事之間都在“爭分奪秒”。這部紀錄片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慧製造,它們也許在新聞熱點中曾經出現,但背後的細節卻鮮為人知。還有一些人們知之不詳的重大科技進步,比如世界最清潔的火力發電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看清微觀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

  所有這些故事中,都涉及大量的科學技術信息,如何將尖端、專業的科技知識轉化為趣味盎然的表達,對創作人員是巨大的挑戰。“不僅要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觀賞的樂趣,而且也希望給觀眾補充科學營養”,執行總導演胡博和史慧説。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確實顯得頗有些“另類”,它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試圖打通這兩個看起來完全相異的領域,讓人們從中獲得更為完整和豐富的體驗。“這是一次嘗試,”製片人劉穎謙遜地表示:“我們只是先行者。”

  清華學霸合唱團縱情高歌 《祖國不會忘記》響徹全場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這是一曲大家耳熟能詳的《祖國不會忘記》,演唱它的是一支平均年齡74歲,最大年齡88歲的合唱團。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合唱團,又被人稱為“學霸合唱團”,而這首歌的歌詞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些老一輩創新者們的情懷。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合唱團現場表演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合唱團現場表演

  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合唱團科學家代表程不時在發佈會上説:“創新是人類有生以來就賦予的品質,但容易被後天環境掩蓋,但我們現在的時代要喚醒這種品質”

  除了程不時,還有兩位資深院士也到場為“創新引領中國”的主題助力,他們是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王越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兩位德高望重的前輩都表示,中國科技發展需要建立在大眾創新的基礎上,能夠讓這樣的紀錄片進入家家戶戶,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正如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總裁岳川江發佈會現場談到 “《創新中國》立意高遠,這部精品力作從策劃到拍攝克服了重重困難,才能精彩絕倫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創新者一往無前,創新永無止境。”

  央視繼文化綜藝後發力科技紀錄片 引領探索創新風潮

  近幾年,從《朗讀者》、《國家寶藏》一系列文化綜藝節目,到以《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如果國寶會説話》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質紀錄片,央視一直在電視節目創作上打磨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和“現象級”。確實,越來越多的科技、公益、文化類的節目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在“真實記錄”逐漸成為電視節目發展新趨勢的今天,央視對優秀紀錄片的集中發力將使其繼續保持行業引領者的地位。

出席嘉賓一起將“創新引領中國”點亮

出席嘉賓一起將“創新引領中國”點亮

  據悉,《創新中國》由中央電視臺、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攝製,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全片共分6集,每集50分鐘, 聚焦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等深具影響的領域,以宏大的國際視野探討中國的創新成長以及由此引領的世界影響。

  節目將於1月22日起每晚20:00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首播,晚21:20在深圳衛視播出,敬請期待!

 

 

 

我要糾錯編輯:田洪玲 責任編輯: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更多
《傳家》
體驗最中國的生活情趣和智慧。詳細 >
《品牌的奧秘》
通過品牌的窗口觀察世界。詳細 >
《大運河》
世界最長運河穿過的中國歷史詳細 >
紀錄圖集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