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我們這五年》:中國夢向每個人敞開

紀錄動態 來源:央視網 2017年09月27日 12: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我們這五年》海報

《我們這五年》海報

如果要給過去這五年加個限定詞,冠以“我們”是恰當的。這是屬於每一個普通人最好的時代。五年來,中央電視臺以及全國各省市電視臺陸續製作和播出了一系列優秀紀錄片,其中有很多畫面值得反復觀摩,有很多精神主旨經得起反復體味。能不能從幾百部優秀紀錄片中選出最反映這五年精神氣質的畫面,重構敘事邏輯,剪輯一部更有提煉總結意義的片子?這是系列紀錄片《我們這五年》主創者的初衷。

從大量的影像素材中擷取畫面,為了結構故事、豐富細節,還要進行大量的採訪和補拍,最終製作出10集、每集50分鐘的系列紀錄片,難度可想而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紀錄片創作國家隊——央視紀錄頻道。這個年輕卻最具活力的電視頻道,一直以製作高品質的紀錄片節目而備受矚目,在社會現實類紀錄片創作領域更是深耕不輟,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超級工程》系列、《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與全世界做生意》、《高考》等紀錄片都曾創下收視和口碑的驕人紀錄,引發網絡熱議。接到《我們這五年》的創作任務後,紀錄頻道立即調集擅長社會現實類紀錄片創作的精兵強將,投入到該片的製作中去,力爭為觀眾奉獻出一部有溫度、接地氣,令人耳目一新的紀錄片,為十九大獻禮。

散落在各個故事文本中的人物有著十分豐富的生活面向和精神面向,需要主創者刪繁就簡抓住要旨,具備較強的概括力。這考驗著主創人員對片子的篩選力度、對故事的提煉深度以及對時代的理解程度。

《我們這五年》沒有簡單遵循行業、地域等主題進行切分,而是構造了一條自己的邏輯線索。從“再造家園”“心安之處”“在此守候”到“青春無價”“擇高處立”“壯心不已”,再到“生生不息”“文脈長傳”“開創未來”“世界腳步”,十個主題巧妙地歸納了從故鄉到世界,從堅守到流動,從青春到暮年,從傳統到未來等主題,既層層推進又彼此呼應,這些精選的故事既回顧了過去,也在回應當下。

一言以蔽之,《我們這五年》既是一部向同仁致敬的紀錄片,也是一部向時代致敬的紀錄片。

百張面孔·時代畫像

最是故事動人心。如果説系列紀錄片《輝煌中國》是用如椽大筆擘畫國家五年來的“騏驥一躍”,那麼《我們這五年》則是用工筆描繪普通中國人追夢、圓夢的“跬步”。觀看《我們這五年》有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娓娓道來、充滿溫情,能記住很多面孔。因為主創人員也堅信:講好一個故事就應該有一張能被記住的面孔。當這樣的面孔豐富立體起來、多起來,為這五年畫像的目的自然就能達到。

不妨來看看片子中有什麼樣的人物。為了用玫瑰粧點大巴山,老伍在種玫瑰之初“竟不知道玫瑰是有刺的”,卻也讓父老鄉親第一次見到了什麼是玫瑰花,這是對故鄉的溫柔;90歲的“90後”指揮家曹鵬,醉心於推廣音樂,熱衷於提升市民音樂素養,“在工作中變老,在幸福中不老”,這樣的面龐無疑是老有所樂、老當益壯的典範;在峨眉山金頂撿了16年垃圾的“蜘蛛人”彭文才,身邊的同事不斷流失,但他一直在堅守,這是一個普通人對於綠色發展的理解;在6000米深處發電站堅守30年的歐資平,最喜歡看萬家燈火亮起的時候,“他不知道誰是普羅米修斯,但心裏有一盞長亮的燈”。

每一張面孔都是時代的反光鏡。記得很多年前,一位旅美藝術家在美國街頭曾這樣感慨:“人人長著一張不被欺負的臉” 。時至今日,這樣的描摹無疑可以“拿來”應用於中國人。無論是勇闖紐約時裝周的年輕模特,還是準備參加2022年冬奧會的滑雪少年,或是喜歡在深夜北京巡車時放聲高歌的出租車司機……中國面龐所組成的群像,更為堅毅,更為執著,也更為自信了。

一部系列紀錄片應該是一串項鏈而不是散落的珠子,如何將這些面孔串聯在一起?換句話説,從製片的角度,要找到面孔與面孔的隱性勾連、增加敘事的潤滑度,需要主創團隊不少的巧思。比如在“文脈長傳”這一集中,從臨沂四世同堂的孝道家風過渡到“我在故宮修文物”,主創人員挖掘出了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修復《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這個細節。如此一來,從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到乾隆給母親祝壽的全景圖,氣脈相承,就極為妥帖自然,這很見製片人的洞察力和結構再造的功力。

當然,既要盡可能多地呈現不同面孔,又要保證敘事不夾生、不失真,非常考驗壓縮劇情的本領。《我們這五年》從很多50分鐘甚至更長的原片中提煉出最精華的5到10分鐘,呈現了最具爆發力和精彩度的紀實段落,留給了觀眾很強的故事性,這也是本系列紀錄片的一大亮點。

回顧過去·回應現實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部好的紀錄片,記錄者不語、創作者隱身,但問題意識應是時時現身、不斷照進現實的。面對城市化不斷提升的加速度,誰來建設美麗鄉村、如何留住鄉愁?當公平公正成為社會的核心關注,如何推動社會加速流動,保證人人能有出彩的機會?當所有人都選擇往高處走,又如何看待那些堅守的人們?當傳統文化面對現代轉型,對那些有挑戰精神的探索者,我們是否應該更加寬容?這些現實針對性極強的問題,在片中一一得以表述,從容展開。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這五年》既是在總結過去幾年的優秀成果,也是在回應當下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核心關注。

進一步説,紀錄片的功能不僅是現實的鏡面反射,更應該助推社會與公眾的深度思考,這也是《我們這五年》的重要考量。比如近日榆林産婦跳樓事件引發社會熱議,醫患相看兩厭,但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像”。紀錄片是媒介,需要打破這種信息壁壘,挺住世道人心。在“生生不息”這一集中,千里送心臟的尖峰時刻、醫生用手捂熱血袋等細節非常感人,這是手術室裏大量真實存在但鮮少被呈現的故事。從彌合醫患矛盾的角度來説,這樣的故事呈現可能比“理性辯論”強一百倍,但時至今日,這樣的講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再比如,前段時間騰訊公益推出的“小朋友的畫廊”微信公益捐助引發了對自閉症患者的全面關注。在《我們這五年》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一位名叫歐陽秋月的母親原本對自己患自閉症的孩子感到絕望,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孩子的畫很有意思。推己及人,她開了一間工作室,收集自閉症孩子的畫做成服裝。弱勢者如何得到平視?不幸者如何能夠自強?這些小議題,恰恰需要大關注。相信經歷了微信愛心接力的人們,看到此處會更有共鳴。

當然,一部旨在反映真實的紀錄片不會回避現實的難處。夢想並非一帆風順,正提示著努力的意義。具體到《我們這五年》,比如在“再造家園”中,高材生施東正的返鄉扶貧之路走得艱辛,因為最大梗阻就是交通不便,一腔熱血被山坳困住,這不就是全面小康路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嗎?再比如在“在此守候”中,王啟盛老師面對最終只有5個學生的鄉村小學,是走還是留?鄉村小學的發展需求與鄉村“文化空心”的矛盾如何解決?事實上,解決求學路上的坎坷乃至供應一份健康午餐,不就是教育均等化仍需要努力的方向嗎?掃描熱點議題,提煉時代關注,看到逐夢路上的不易,人們才會更加珍惜既有的收穫。

記錄故事·提煉精神

在《我們這五年》中,有這樣一個細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畢六福為了修復8米高的“傘王”,上山挑選最好的楠竹,因為“傘骨就是人的腰桿,必須能挺得起來”。紀錄片也是一樣,撐起片子的,一定是精神與品格。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這五年》與其説是在記錄人物、記錄故事,不如説是在記錄品格、提煉精神。主創者所想表達的,無非是每一個中國人在逐夢、圓夢路上展現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象:改造故鄉行動中對於精神原鄉的守護;文物修復過程中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自然保護過程中展現出的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中國人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強的主體意識……

當然,還有一種品格是自始至終貫穿整部片子的,那就是:有夢想不服輸,敢作敢為敢擔當。其實這樣的精神品格又何止于鏡頭內?在片中,太行山南麓的郭亮村在村支書的帶領下“千錘萬鑿出深山”,鑿出了一條“絕壁長廊”;在片外,“當代愚公”黃大發36年踐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帶領群眾向絕壁要天渠,建成了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鏡頭內外,一樣的堅忍不拔,一樣的氣吞山河。這是五年來中國人的精神寫照,這是五年來中國夢不斷向前挺進的精神底氣,更是中華民族綿延傳承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

正因為這樣的故事散見於中國大地,所以其實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我們這五年》潛在的主人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有夢想誰都了不起。通過聚焦普通人的故事,紀錄片《我們這五年》正是要告訴這個世界:“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

《我們這五年》視頻點播

http://tv.cctv.com/2017/08/31/VIDAEqQusbkKftRNmj5RSMOz170831.shtml

 

背景介紹:

《我們這五年》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迎接黨的十九大重點紀錄片項目,共10集,每集50分鐘。該片全部取材于五年來優秀的國産紀錄片,央視紀錄頻道對這些素材進行再創作和回訪性拍攝,是紀錄頻道在社會現實題材領域的一部力作。作為十九大獻禮節目,該片將於9月29日——10月8日每晚20:02,在紀錄頻道十一期間黃金時段首播。



 

 

 

 

我要糾錯編輯:宋瑩瑩 責任編輯: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更多
《傳家》
體驗最中國的生活情趣和智慧。詳細 >
《品牌的奧秘》
通過品牌的窗口觀察世界。詳細 >
《大運河》
世界最長運河穿過的中國歷史詳細 >
紀錄圖集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