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隨著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落幕,其創立的“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也完美收官,據統計,本屆紀錄片節成功促成120多個國內外紀錄片方案獲得投融資及播映機會,交易合約價值總額近4億元,創歷年最高紀錄。
“今年,我們摒棄了堅持十幾年已經享有名譽的‘國際提案大會’,開創了全新的‘中國故事’全球提案大會,這個環節是特別值得驕傲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常務辦公室秘書長劉軍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之前的“國際提案大會”可以説對中國紀錄片産業的幫助是有限的,而今年“中國故事”提案大會是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調整的內容,不僅用最小的代價幫助中國的紀錄片人梳理國際合作項目,同時也迅速解決了國際播出等方面的問題,更能讓世界紀錄片業見到中國的紀錄片人,以及他們的“中國夢”。
什麼樣的中國紀錄片可以在提案大會上贏得多方關注、獲得國內外紀錄片業界的一致認可呢?“那些觸動了人類共同情感的作品。”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委員會會長劉效禮對記者講出了他的感觸,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就是每個鏡頭、每個畫面都動之以情,之後自然也就曉之以理了。
現實題材更受青睞
“具有新聞內核,所表達的東西更加真實、對於這個社會更有意義,這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紀錄片《人間世》總導演週全告訴記者,《人間世》是由上海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的記者們拍攝的第一部長篇醫療類紀錄片,這是一部由新聞人與紀錄片人“雜交”出的一部“新聞內核、紀實表達、關注當下”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當代中國現實觀照題材的作品。
《人間世》首席編導秦博談道,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能夠讓一群人理解另外一群人,加深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
“一些比較偏向藝術表達的紀錄片也能走到國際舞臺,但它在大眾傳播中未必是一種合適的載體。”獲得第六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紀錄片年度人物獎的雲集將來傳媒(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干超表示,在國際傳播當中,關注中國社會的發展問題、能夠體現出對中國社會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思考等方面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則更有價值,更能獲得國際矚目。
“這部紀錄片教會我們,通過堅持和運用愛的力量,可以經得起任何艱難的考驗。”這是本屆“金紅棉”優秀作品分享會評委柯文思對紀錄片《我只認識你》的點評。作為在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最大的贏家,由趙青導演的《我只認識你》被授予“年度最佳紀錄片”“最佳紀錄長片”,以及“最佳國際傳播中國紀錄片”3個榮譽。
“這部紀錄片講的就是一句話的故事:我不記得你的名字,但我知道你是我的愛人。”劉效禮説。
“《我只認識你》紀實風格明顯,創作者自始至終保持了一種對生命的尊重,人物情感的把握恰到好處。”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項目管理部主任,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在《陳曉卿:關心自己的身邊以及全世界——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觀影側記》中寫道。
小人物展現大情懷
英國大陸橋文化傳媒集團執行製作人、國際艾美獎得主、《罩袍下的世界》影片編劇蘇絲山坦言,作為決策者,提案的中國紀錄片中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胡阿姨的花園》《江橋夢》,以及《中國虎》。“《江橋夢》讓我很意外,它不是一部單純的工程片,而是講人的故事,講這些人如何製造出這麼亮麗的工程,導演用一個特別獨特的視角來展示現代中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另外,《中國虎》從拍攝上來講算是頂級了,導演拍出的鏡頭讓我非常驚喜。”
《江橋夢》導演王楊告訴記者,中國紀錄片人現在越來越會講“中國故事”了,從一開始的羞澀、被動,到現在的主動、自信。這讓國內外決策者能更直觀地看到最有趣、最好的“中國故事”。
關於情懷,正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在微博《別人説我們賣情懷,但情懷什麼時候成了罪過?》中所言,但願喜歡這部紀錄片的朋友能為情懷走進電影院,因為他們真的在很用心地做一部電影,做一部可能用盡全力“販賣情懷”也掙不了錢的電影。“為了這部電影,我們選題提案等待了4年,拍攝製作到正式上映差不多又用了兩年。而花了這麼多的心血,拿出來的只是一部平平淡淡的真實電影,它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沒有酷炫的畫面,沒有小鮮肉,只有修復師們一天又一天的日常,只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之心,只有蟬鳴、鳥叫和風吹過的聲音。”
“真的盼著人們在這個匆忙的世界裏能慢一點兒,如木心先生的詩一般找回過去的生活。”蕭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