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紀錄片《中國藝術》:領略最具代表性的中國藝術

紀錄動態 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31日 11:24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幾個世紀以來,以山水畫和瓷器為代表,多樣而獨特的中國藝術讓西方著迷。這些來自異域的癡迷與喜愛,也伴隨著對中國藝術的種種疑問:中國藝術的里程碑究竟是什麼?誰是中國的林布蘭、提香和畢加索?中國藝術所承載的獨特理念和美學是什麼?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溝通對中國藝術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穿越浩瀚的歷史海洋,發現最優秀的藝術珍品。《中國藝術》,將帶您領略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繪畫、雕塑及其他藝術作品,為您找出這些困惑的答案。

1

3集紀錄片《中國藝術》,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與英國廣播公司(BBC)、 德國電視二台(ZDF)、德法公共電視臺(ARTE)聯合攝製,英國EOS影視有限公司承制。每一集,我們都將根據一個特定時代,展開不同地域的發現之旅,為您呈現中國藝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第一集

2

本集,我們將視線聚焦于公元前1200年到1000年。從安陽到成都,從西安到敦煌,黃河流域及中國西南,奇跡地存留了許多藝術珍品。

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我們將探索中國人的生命觀念。充滿神秘色彩的三星堆,出土了如外星人般面目奇異的頭像和面具。為什麼這些藝術品會跟80根象牙一起長埋地下?這些奇特面孔庇祐下的王國,發生了什麼變故?

商代古都安陽是黃河以北中華文明的搖籃。這裡發現的婦好墓,出土了近2000件手工精美的銅器和玉器和14個陪葬人。在此之前,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超過200多條卜辭都提及婦好,記錄了這位熱愛玉石的商代君王正室、將領、祭司的傳奇人生。

接著,我們來到世界矚目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終其一生,都在為確保他死後仍能保持權力而不懈努力。這 7000多尊如同真人的俑像究竟是如何製作的?作為隨葬品,它們又展示了中國人怎樣的生死觀?兵馬俑像彗星,他們來了,去了,除了完美造型,他們沒有給後人留下任何謎團的答案。

最後,我們前往古絲綢路上的敦煌,這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的偉大奇跡。近500 個洞窟中的精美壁畫和雕塑,展示了千年之前中國人的信仰和生活。

第二集

2

本集,我們將聚焦宋朝至明朝,即公元1000 到 1600年間的中國藝術。無論中西,在公元1000年以前,宗教在藝術中都佔據著主要地位。然而,即使在敦煌描繪西天極樂世界的壁畫上,我們也仍可瞥見塵世生活與真實的世界。

我們沿黃河從龍門來到開封,這裡是宋朝的古都。正是宋朝皇帝宋徽宗,從根本上改變了藝術,使它開始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世界服務。作為幼子的宋徽宗從來沒想到他會繼承王位,所以他將全部的時間致力於藝術:他發明的瘦金體被古今文人模倣;他的《瑞鶴圖》和《聽琴圖》同樣是傳世珍品;他是第一個收藏《清明上河圖》的人;他親自監督汝窯、鈞窯等官窯陶器製作。陰差陽錯的機遇使他成為一國之君,但是他的興趣不在主持政務,而是在寫字畫畫、收集珍品和建立翰林書畫院,並把繪畫作為科舉陞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是他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藝術的黃金時代,卻正是他最終丟掉了北宋的江山……

在元朝,士大夫屬於下九流,僅高於乞丐,低於妓女。南宋都城杭州也逐漸失去了它的影響力。昔日高官、士大夫隱退回鄉,以教書為生,同時專心於琴棋書畫。此時,他們的創作不是為了取悅于君王,而是為了表現自我,流露真實情感,故而尤為珍貴。特別是在山水畫上,元朝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個高潮,産生了以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大家為代表的文人山水畫的典範風格。

接下來,我們還將朝聖黃山。站在黃山頂峰縱覽天下,與在當地寫生的中國畫家溝通,我們或許能理解為什麼千百年來,黃山是中國山水畫的典範,迄今仍是許多藝術家的靈感。“我們來自自然,回歸自然”,這是老莊哲學的核心,同時也是歷代文人信奉的理念。

明朝統一中國後,長達兩百年的政治安定帶來了經濟繁榮,其最集中的表現就是“中國製造”的青花瓷。它們深受歐洲人喜愛,需求量大到足以支持明代經濟。在中國陶瓷之都景德鎮,我們將回顧從漢代平紋瓷、唐三彩、宋代白瓷到明代青花瓷的歷史。欣賞景德鎮陶瓷的同時,將向觀眾介紹歐洲陶瓷業是如何通過效倣中國而取得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效果。

第三集

3

在本集,我們將在中國當代文化中心,北京和上海,探索清朝初期直到當代中國藝術的連續性與不斷創新。這種特質,表現為西方藝術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刻影響,以及風靡歐洲一個世紀的中國風。

旅程從清朝首都北京開始。十八世紀,儘管中國閉關鎖國,以耶穌會為代表的傳教士卻深得康熙、乾隆皇帝的喜愛,而他們帶來的西方科技、建築和繪畫也成為大清皇帝的珍愛。宮廷畫家郎世寧筆下的乾隆皇帝,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繪畫;而由郎世寧親自主持設計的書齋倦勤齋和圓明園,則成為西方藝術影響中國文化的典範。

十八世紀後期,西方槍炮打開了中國國門,鴉片戰爭和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知識份子開始百年改革之路。而藝術,也成為他們對中國未來前途爭論的主要陣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徐悲鴻、林風眠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家踏上歐洲之旅,中國現代化的藝術教育體系則是遠大抱負的最好例證。而1949年之後的紅色藝術,則可視為全球政治意識形態運動的組成部分。

中國藝術兩千年的旅程即將結束,而藝術家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有些人從傳統中汲取靈感,重新審視文化;有些則著眼自我反思,從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中獲得啟示。今天,重新崛起的中國正在確立它在當今全球化世界中的位置,中西藝術的古今對話,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開。

 

我要糾錯編輯:宋瑩瑩 責任編輯: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更多
《傳家》
體驗最中國的生活情趣和智慧。詳細 >
《品牌的奧秘》
通過品牌的窗口觀察世界。詳細 >
《大運河》
世界最長運河穿過的中國歷史詳細 >
紀錄圖集
860010-1118010100
1 1 1